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8页 |
1.2.1 高速公路交通流特性研究 | 第15-18页 |
1.2.2 高速公路路网容量研究 | 第18-22页 |
1.2.3 高速公路网可靠性研究 | 第22-25页 |
1.2.4 高速公路交通管控研究 | 第25-2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8-3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第二章 高速公路交通流特性分析 | 第31-61页 |
2.1 高速公路交通功能和交通流基础理论 | 第31-37页 |
2.1.1 高速公路交通功能基本内涵 | 第31-34页 |
2.1.2 交通流理论及模型 | 第34-37页 |
2.2 高速公路交通流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3页 |
2.2.1 交通流基本特性分析 | 第37-39页 |
2.2.2 车速离散性分析 | 第39页 |
2.2.3 车道宽度分析 | 第39-41页 |
2.2.4 车道变换分析 | 第41-43页 |
2.3 高速公路基本路段交通流特性分析模型 | 第43-48页 |
2.3.1 交通流特性分析模型的适用性 | 第43-44页 |
2.3.2 模型的建立 | 第44-45页 |
2.3.3 模型的假设条件 | 第45页 |
2.3.4 模型演化规则 | 第45-48页 |
2.4 算例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48-59页 |
2.4.1 仿真思路与方法 | 第48-51页 |
2.4.2 算例仿真结果分析 | 第51-5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三章 高速公路网容量模型 | 第61-80页 |
3.1 路网容量概述 | 第61-65页 |
3.1.1 基本概念 | 第61-63页 |
3.1.2 影响因素 | 第63页 |
3.1.3 路网容量分类 | 第63-65页 |
3.2 路网容量计算模型 | 第65-69页 |
3.2.1 路网容量基本模型 | 第66-67页 |
3.2.2 路网容量极限模型 | 第67-68页 |
3.2.3 路网容量扩张模型 | 第68-69页 |
3.3 路网容量模型算法 | 第69-73页 |
3.3.1 路网容量基本模型的算法 | 第69-71页 |
3.3.2 路网容量极限模型的算法 | 第71-72页 |
3.3.3 路网容量扩张模型的算法 | 第72-73页 |
3.4 实例分析 | 第73-79页 |
3.4.1 实例概述 | 第73-77页 |
3.4.2 不同路网容量模型下的路网容量研究 | 第77-78页 |
3.4.3 计算结果比较分析 | 第78-7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四章 高速公路网容量可靠性研究 | 第80-109页 |
4.1 高速公路网拓扑结构构建 | 第80-89页 |
4.1.1 复杂网络基础理论 | 第80-81页 |
4.1.2 高速公路拓扑结构构建 | 第81-86页 |
4.1.3 拓扑结构统计特性分析 | 第86-89页 |
4.2 高速公路网络容量可靠性分析 | 第89-97页 |
4.2.1 高速公路网络连通可靠性 | 第90-91页 |
4.2.2 高速公路网络时间可靠性 | 第91-92页 |
4.2.3 高速公路网络容量可靠性 | 第92-94页 |
4.2.4 高速公路网络抗毁性分析 | 第94-96页 |
4.2.5 高速公路网络攻击策略分析 | 第96-97页 |
4.3 实例分析 | 第97-108页 |
4.3.1 高速公路网拓扑结构构建 | 第97-98页 |
4.3.2 高速公路网拓扑结构特性 | 第98-101页 |
4.3.3 高速公路网可靠性分析 | 第101-105页 |
4.3.4 高速公路网抗毁性分析 | 第105-10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五章 路网环境下高速公路网容量提升控制技术 | 第109-133页 |
5.1 高速公路区域降级路网的均衡网络流分析 | 第109-112页 |
5.1.1 高速公路区域降级路网供需平衡分析 | 第109-110页 |
5.1.2 高速公路区域降级路网交通流平衡理论研究 | 第110-112页 |
5.2 路网环境下高速公路主线控制方法 | 第112-118页 |
5.2.1 高速公路主线可变限速控制理论研究 | 第112-114页 |
5.2.2 高速公路主线可变限速控制模型 | 第114-118页 |
5.3 路网环境下高速公路匝道控制方法 | 第118-123页 |
5.3.1 特征匝道分类及交通特性分析 | 第118-120页 |
5.3.2 匝道控制触发技术 | 第120-121页 |
5.3.3 入口匝道联合控制算法 | 第121-123页 |
5.4 容错技术下的出行路径诱导 | 第123-129页 |
5.4.1 出行前路径选择行为模型研究 | 第124-126页 |
5.4.2 出行中路径诱导模型研究 | 第126-129页 |
5.5 实例分析 | 第129-132页 |
5.5.1 未采取交通控制和诱导仿真评价 | 第129-131页 |
5.5.2 采取交通控制和诱导措施后仿真评价 | 第131-13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33-139页 |
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 | 第133-136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36-137页 |
研究展望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7页 |
附录 | 第147-15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6-157页 |
致谢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