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梅山地区旅游文化资源低影响开发的环境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插图索引第13-17页
第1章 绪论第17-40页
    1.1 选题背景第17-22页
        1.1.1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第17-20页
        1.1.2 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第20-21页
        1.1.3 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第21-22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第22-26页
        1.2.1 范围界定——梅山地区第22-23页
        1.2.2 对象界定——旅游文化资源第23-26页
        1.2.3 目标界定——低影响第26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6-37页
        1.3.1 旅游影响的研究第26-30页
        1.3.2 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研究第30-35页
        1.3.3 梅山文化及其文化资源的相关研究第35-37页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第37-40页
        1.4.1 研究内容第37页
        1.4.2 研究方法第37-39页
        1.4.3 研究框架第39-40页
第2章 梅山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现状第40-59页
    2.1 梅山地区文化资源的生成发展语境第40-41页
        2.1.1 自然语境下的文化信息沉淀第40-41页
        2.1.2 社会语境下的文化信息碰撞第41页
    2.2 梅山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特征分析第41-42页
    2.3 梅山地区旅游文化资源分布规律第42-44页
        2.3.1 经济特征:商贸发达的古茶叶产销地第42-43页
        2.3.2 交通特征:繁华便利的古交通枢纽区第43-44页
        2.3.3 地理特征:自然环境良好的偏僻险要处第44页
    2.4 梅山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类型分析第44-56页
        2.4.1 物质文化资源第46-51页
        2.4.2 非物质文化资源第51-56页
    2.5 梅山地区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影响分析第56-59页
        2.5.1 旅游文化资源现阶段开发层次第56页
        2.5.2 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第56-57页
        2.5.3 对资源本身存在性的影响第57-58页
        2.5.4 对视觉审美的影响第58-59页
第3章 梅山地区旅游文化资源低影响开发的环境设计总体策略第59-77页
    3.1 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协调第59-64页
        3.1.1 客观看待民族地区的朴素生态理念第59-61页
        3.1.2 重视中国古代建设实践的生态智慧第61-63页
        3.1.3 共生思想——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利用和改造自然第63-64页
    3.2 与本体保护的关系平衡第64-67页
        3.2.1 基于旅游吸引力特征的旅游文化资源价值判断第64-66页
        3.2.2 基于游客和旅游地居民当前需求的合理性判断第66-67页
        3.2.3 适应性思想——坚守保护底线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第67页
    3.3 与视觉审美的形式整合第67-71页
        3.3.1 主动创造与视觉审美相吻合的因素第68-69页
        3.3.2 被动消除与视觉审美不相符的因素第69页
        3.3.3 整体性思想——形式美法则的指导下追求视觉的和谐统一第69-71页
    3.4 梅山地区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影响比较模型第71-74页
        3.4.1 系统框架描述第71-73页
        3.4.2 综合权重确定第73页
        3.4.3 算法案例模拟第73-74页
    3.5 后续低影响监控策略第74-77页
第4章 原生地低影响开发的环境设计方法第77-112页
    4.1 功能分区开发模式第77-96页
        4.1.1 区域划分第77-78页
        4.1.2 适用范围第78-79页
        4.1.3 吸引物核心保护区第79-94页
        4.1.4 旅游综合服务区第94-96页
        4.1.5 建设控制缓冲区第96页
    4.2 舞台化开发模式第96-105页
        4.2.1 适用范围第97页
        4.2.2 “前台”的展示性第97-101页
        4.2.3 “帷幕”的过渡性第101-104页
        4.2.4 “后台”的封闭性第104-105页
    4.3 生态博物馆开发模式第105-109页
        4.3.1 适用范围第105-106页
        4.3.2 强调整体性保护第106-107页
        4.3.3 强化文化自主性第107-109页
    4.4 交通设施与游步道设计第109-112页
        4.4.1 对外交通第109页
        4.4.2 对内交通第109-112页
第5章 非原生地低影响开发的环境设计方法第112-129页
    5.1 博物馆静态开发模式第112-114页
        5.1.1 馆藏展示第113-114页
        5.1.2 多媒体记录第114页
    5.2 主题公园基因式开发模式第114-129页
        5.2.1 “基因”开发方法第115-118页
        5.2.2 场址选择第118-119页
        5.2.3 雨水管理第119-124页
        5.2.4 植被设计第124-126页
        5.2.5 游步道设计第126-128页
        5.2.6 材料选择第128-129页
第6章 中国梅山文化园低影响旅游环境营造第129-147页
    6.1 梅山文化园项目简介第129-130页
    6.2 低影响的择址与布局规划第130-132页
        6.2.1 场址选择第130页
        6.2.2 空间布局第130-131页
        6.2.3 交通组织第131-132页
    6.3 基于基因提取的设计方法第132-143页
        6.3.1 元素提取与设计第132-136页
        6.3.2 结构样式提取与设计第136-141页
        6.3.3 含义提取与设计第141-142页
        6.3.4 意境提取与设计第142-143页
    6.4 低影响的环境营造技术第143-147页
        6.4.1 雨水管理第143-144页
        6.4.2 植被设计第144-146页
        6.4.3 材料选择与处理第146-147页
结论第147-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63页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63-164页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目录第164-165页
致谢第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组织道德气氛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路网环境下高速公路网容量提升及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