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后进生成因及转化个案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一、 选题原因及意义 | 第10-12页 |
(一) 选题的原因 | 第10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二、 后进生的界定 | 第12-15页 |
(一) 对后进生界定的观点概括 | 第12-14页 |
(二) 本文中数学后进生的界定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关于后进生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22页 |
(一) 国外后进生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二) 国外对后进生的成因研究 | 第17-22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2-25页 |
第三章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及学习过程相关理论 | 第25-32页 |
一、 数学的教学过程 | 第25-26页 |
二、 数学的学习过程 | 第26-29页 |
(一) 认知角度 | 第26-28页 |
(二) 心理角度 | 第28-29页 |
三、 高中数学的学科特点 | 第29-31页 |
(一) 高度抽象性 | 第29-30页 |
(二) 严密逻辑性 | 第30页 |
(三) 知识间的紧密联系性 | 第30页 |
(四) 知识总体数量大 | 第30页 |
(五) 对能力要求高 | 第30-31页 |
四、 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 第31-32页 |
(一) 自我意识增强 | 第31页 |
(二) 情绪体验强烈 | 第31页 |
(三) 兴趣范围进一步扩大 | 第31页 |
(四) 注意、观察、意志动机等有所进步 | 第31页 |
(五) 身心发展不平衡 | 第31-32页 |
第四章 高中数学后进生学习情况调查及分析 | 第32-41页 |
一、 调查实施过程 | 第32-33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32页 |
(二) 数据收集 | 第3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二、 问卷调查结果 | 第33-41页 |
(一) 学习动机不强 | 第33-34页 |
(二) 学习方法不当 | 第34-36页 |
(三) 学习过程中马虎 | 第36页 |
(四) 自我效能感较差 | 第36-38页 |
(五) 学习上存在心理阴影 | 第38-41页 |
第五章 针对不同类型的高中数学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 第41-73页 |
一、 学习动机不强型 | 第41-44页 |
(一) 学生的背景资料 | 第41页 |
(二) 学习困难原因 | 第41-42页 |
(三) 转化过程 | 第42-43页 |
(四) 转化结果 | 第43-44页 |
二、 学习方法不当型 | 第44-52页 |
(一) 学生的背景材料 | 第44页 |
(二) 学习困难原因 | 第44-45页 |
(三) 转化过程 | 第45-52页 |
(四) 转化结果 | 第52页 |
三、 学习过程中马虎型 | 第52-60页 |
(一) 学生的背景材料 | 第52-53页 |
(二) 学习困难原因 | 第53页 |
(三) 转化过程 | 第53-59页 |
(四) 转化结果 | 第59-60页 |
四、 自我效能感差型 | 第60-64页 |
(一) 学生背景资料 | 第60-61页 |
(二) 学习困难的原因 | 第61页 |
(三) 转化过程及反思 | 第61-64页 |
(四) 转化结果 | 第64页 |
五、 心理阴影型 | 第64-73页 |
(一) 父母方面心理阴影型 | 第65-68页 |
(二) 数学教师方面心理阴影型 | 第68-73页 |
第六章 对转化结果的反思和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 第73-80页 |
一、 学习方法上的协助 | 第73-75页 |
(一) 学会审题 | 第73页 |
(二)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 第73-74页 |
(三)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第74-75页 |
二、 教学方法上的改善 | 第75-77页 |
(一) 上好新知识的入门课,激发学生兴趣 | 第75页 |
(二) 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 | 第75-76页 |
(三) 课后作业精挑细选 | 第76-77页 |
三、 情感上的关注 | 第77-80页 |
(一) 给学生更多的关注与爱 | 第77页 |
(二) 多表扬、鼓励,给学生信心 | 第77-78页 |
(三) 多角度地观察、赏识,及时激励 | 第78页 |
(四)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归因 | 第78-80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高中生数学学习情况问卷调查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