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 第11-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3.1 文献资料法 | 第13页 |
1.3.2 比较研究法 | 第13-14页 |
1.3.3 访谈研究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流”的模型在初中物理教学拓展中应用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2.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5-16页 |
2.2 物理模型的作用 | 第16-17页 |
2.3 知识的类比迁移 | 第17-19页 |
2.4 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流”的模型的介绍 | 第21-37页 |
3.1 “流”的模型的起源 | 第21页 |
3.2 “流”模型的理论依据 | 第21-25页 |
3.2.1 “动量流”模型的理论依据 | 第23-24页 |
3.2.2 “熵流”模型的理论依据 | 第24-25页 |
3.3 “流”模型的特点 | 第25-29页 |
3.3.1 实物型物理量 | 第25页 |
3.3.2 与“流”的模型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 | 第25-29页 |
3.4 KPK 物理课程中与“流”模型有关的知识内容占全书的比例 | 第29-30页 |
3.4.1 表格统计 | 第29页 |
3.4.2 柱状图统计 | 第29-30页 |
3.4.3 比例数据与图像分析 | 第30页 |
3.5 作为“流”模型的载体---KPK 物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 第30-37页 |
3.5.1 国外的教学现状 | 第30-34页 |
3.5.2 国内的教学现状 | 第34-37页 |
第四章 与流的模型有关的初中物理课程内容对比研究 | 第37-69页 |
4.1 电学部分对比研究 | 第37-47页 |
4.1.1 知识结构和内容对比 | 第37-41页 |
4.1.2 描述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方法对比 | 第41-44页 |
4.1.3 解决物理问题方法对比 | 第44-46页 |
4.1.4 结论 | 第46-47页 |
4.2 力学部分 | 第47-63页 |
4.2.1 知识结构和内容对比 | 第47-56页 |
4.2.2 描述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方法对比 | 第56-59页 |
4.2.3 解决物理问题方法对比 | 第59-62页 |
4.2.4 结论 | 第62-63页 |
4.3 热学部分 | 第63-68页 |
4.3.1 知识结构和内容对比 | 第63-65页 |
4.3.2 描述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方法对比 | 第65-66页 |
4.3.3 解决物理问题方法对比 | 第66-67页 |
4.3.4 结论 | 第67-68页 |
4.4 苏科版物理中与“流”模型有关的内容的疑难问题测试与分析 | 第68-69页 |
4.4.1 测试目的 | 第68页 |
4.4.2 测试对象 | 第68页 |
4.4.3 测试内容 | 第68页 |
4.4.4 测试结果分析 | 第68-69页 |
第五章 “流”的模型在初中物理教学拓展的教学实践 | 第69-124页 |
5.1 教学实践的总体设计思路 | 第69-75页 |
5.1.1 教学对象 | 第70页 |
5.1.2 教学内容 | 第70-71页 |
5.1.3 教学目标 | 第71-72页 |
5.1.4 教学原则 | 第72-74页 |
5.1.5 教学模式 | 第74页 |
5.1.6 实施方式和途径 | 第74-75页 |
5.2 “水流模型”教学实践 | 第75-82页 |
5.2.1 学情分析 | 第75页 |
5.2.2 教学设计 | 第75-76页 |
5.2.3 教学案例 | 第76-82页 |
5.3 “电流模型”教学实践 | 第82-93页 |
5.3.1 学情分析 | 第82页 |
5.3.2 教学设计 | 第82-84页 |
5.3.3 教学案例 | 第84-93页 |
5.4 “动量流模型”教学实践 | 第93-115页 |
5.4.1 学情分析 | 第93页 |
5.4.2 教学设计 | 第93-95页 |
5.4.3 教学案例 | 第95-115页 |
5.5 “熵流模型”教学实践 | 第115-124页 |
5.5.1 学情分析 | 第115页 |
5.5.2 教学设计 | 第115-116页 |
5.5.3 教学案例 | 第116-124页 |
第六章 教学实践的效果分析 | 第124-132页 |
6.1 测试结果分析 | 第124-126页 |
6.1.1 KPK 流模型测试结果分析 | 第124-125页 |
6.1.2 利用“流”模型的方法解决苏科版物理疑难问题测试结果分析 | 第125-126页 |
6.2 访谈结果分析 | 第126-130页 |
6.3 存在问题 | 第130-132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132-135页 |
7.1 结论 | 第132-134页 |
7.2 研究的局限性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38页 |
附录 | 第138-153页 |
致谢 | 第153-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