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3-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9-12页 |
2.1 中国高校本科课程设置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 第9-11页 |
2.2 中国高校新闻教育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 第11-12页 |
3 研究范畴的界定 | 第12-13页 |
4 研究样本与问题 | 第13-14页 |
4.1 研究样本 | 第13-14页 |
4.2 待研究的问题 | 第14页 |
5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5.1 文献分析法 | 第14-15页 |
5.2 个案研究法 | 第15页 |
5.3 比较分析法 | 第15页 |
6 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5-17页 |
6.1 对新闻教育的价值及意义 | 第15-16页 |
6.2 对高校实施课程改革的价值与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复旦大学和密苏里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发展特点 | 第17-34页 |
1 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发展特点 | 第17-26页 |
1.1 课程设置的发展轨迹:从“专门化”向“通识化”转变 | 第17-22页 |
1.2 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2+2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全面探索 | 第22-26页 |
2 密苏里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发展特点 | 第26-34页 |
2.1 教育理念:坚持动手实践一百年不变 | 第26-27页 |
2.2 教学模式:独创久负盛名的“密苏里方法” | 第27-34页 |
第三章 中美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之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 | 第34-41页 |
1 培养目标之比较 | 第34-37页 |
1.1 初创时期:培养目标均以“重实务”为主 | 第34-35页 |
1.2 发展时期:培养目标出现异同 | 第35-36页 |
1.3 现状:培养目标各自向多元化发展 | 第36-37页 |
2 培养目标比较之思考 | 第37-41页 |
2.1 政治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体现不同的目标价值取向 | 第37-38页 |
2.2 对通识教育的定位体现不同的学科功能取向 | 第38-39页 |
2.3 培养目标的演变体现对课程本质的不同理解 | 第39-41页 |
第四章 中美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之课程结构的比较分析 | 第41-51页 |
1 课程结构之比较 | 第41-47页 |
1.1 两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结构的特点 | 第41-44页 |
1.2 两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结构之异同 | 第44-47页 |
2 课程结构比较之思考 | 第47-51页 |
2.1 新闻传播学专业应该安排哪些核心课程 | 第47-49页 |
2.2 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课程结构应如何改革 | 第49-51页 |
第五章 中美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之课程内容的比较分析 | 第51-63页 |
1 课程内容之比较 | 第51-60页 |
1.1 两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内容的特点 | 第51-60页 |
1.2 两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内容之差异性分析 | 第60页 |
2 课程内容比较之思考 | 第60-63页 |
2.1 思维训练应融入进课程内容 | 第60-61页 |
2.2 师资力量决定课程内容的质量 | 第61-63页 |
第六章 完善实践性学科在本科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 | 第63-70页 |
1 转变人才理念,变“重技能”为“重思维” | 第63-65页 |
2 调整课程结构,变“专业性”为“融合性” | 第65-67页 |
3 深化课程内容,变“单一化”为“多样化” | 第67-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