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目录 | 第4-6页 |
引言 | 第6-7页 |
研究价值 | 第7-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7页 |
1. 社会学范畴中的青年亚文化 | 第8-10页 |
2. 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环境对亚文化形成的影响 | 第10-12页 |
3. 基于社交媒体平台的商业传播与文化现象之关连 | 第12-15页 |
4. 主流媒体对“小清新”文化现象的呈现 | 第15-16页 |
5. 小结 | 第16-17页 |
研究主体 | 第17-53页 |
第一部分:“小清新”在Web2.0社交网站的现象与解码 | 第17-34页 |
1.1 Web2.0时代社交网站所营造的新媒介沟通环境及传播规律 | 第17-20页 |
1.1.1 Web2.0技术平台梳理 | 第17-19页 |
1.1.2 社交网站的用户行为和信息传播规律 | 第19-20页 |
1.2 “小清新”文化流行现象的概述 | 第20-26页 |
1.2.1 作为亚文化的“小清新”的崛起 | 第20-24页 |
1.2.1.1 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 | 第23页 |
1.2.1.2 “小清新”现象中的亚文化特质 | 第23-24页 |
1.2.2 风格的形成:从线上到线下,从小众到流行 | 第24-25页 |
1.2.3 “小清新”的自我定位:价值观洞察 | 第25-26页 |
1.3 豆瓣网(douban.com)为代表的社交网站成为“小清新”亚文化崛起的温床 | 第26-34页 |
1.3.1 豆瓣平台上符号化的“小清新” | 第26-28页 |
1.3.2 豆瓣网的商业模式与文化产品的数字营销 | 第28-32页 |
1.3.2.1 音乐 | 第29-30页 |
1.3.2.2 电影 | 第30-31页 |
1.3.2.3 读书 | 第31页 |
1.3.2.4 同城 | 第31-32页 |
1.3.3 豆瓣的营销解决方案 | 第32-34页 |
第二部分:“小清新”旗下的文化营销案例研究 | 第34-41页 |
2.1 “教母”是怎样诞生的——以陈绮贞为例,厘清文化产品的包装与输出 | 第34-39页 |
2.1.1 “小清新”路线的起源:低成本,独立厂牌 | 第34-36页 |
2.1.2 文化偶像的引爆点 | 第36-37页 |
2.1.3 包装与营销策略 | 第37-39页 |
2.2 “教徒”是怎样养成的——青年受众的文化认同与线下行为 | 第39-41页 |
2.2.1 粉丝认同感的形成:从“陈绮贞”到“小清新” | 第39-40页 |
2.2.2 凝聚成群,并推广为流行价值观的过程 | 第40-41页 |
2.2.3 消费行为与其他 | 第41页 |
第三部分 :亚文化对Web2.0平台营销传播的作用、规律与模式探讨 | 第41-53页 |
3.1 网络青年亚文化在Web2.0平台的新特征 | 第41-45页 |
3.1.1 传播方式 | 第41-44页 |
3.1.2 消费心理 | 第44-45页 |
3.2 讨论网络亚文化流行与文化产品推广的关系 | 第45-51页 |
3.2.1 文化产品营销推动亚文化流行 | 第45-48页 |
3.2.2 亚文化与品牌营销实例 | 第48-51页 |
3.3 对品牌营销传播的启示及其他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后记与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