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6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深层油气藏勘探情况 | 第9-10页 |
1.2.2 生烃热模拟实验 | 第10-11页 |
1.2.3 烃源岩热解气与原油裂解气鉴别 | 第11-12页 |
1.2.4 生烃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思路及成果 | 第13-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3 研究成果 | 第15-16页 |
第2章 牛东 1 井区深层油气成因分析 | 第16-37页 |
2.1 牛东 1 井区深层油气形成特征 | 第16-20页 |
2.1.1 牛东 1 原油以及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 第16-17页 |
2.1.2 深层油气母质源岩性质 | 第17-20页 |
2.2 霸县深层油气油气成因热模拟实验 | 第20-27页 |
2.2.1 实验装置 | 第20-21页 |
2.2.2 实验样品与设计 | 第21-22页 |
2.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2.3 油气成因分析 | 第27-31页 |
2.3.1 原油裂解气及源岩热解气的鉴别特征 | 第27-29页 |
2.3.2 鉴别模板建立以及油气成因分析 | 第29-31页 |
2.4 牛东 1 井油气成熟度分析 | 第31-35页 |
2.4.1 Mango 参数法确定原油成熟度 | 第31-32页 |
2.4.2 轻烃参数法确定原油成熟度 | 第32-33页 |
2.4.3 金刚烷反映原油成熟度 | 第33-35页 |
2.5 牛东 1 井油气硫含量分析 | 第35-37页 |
第3章 深层高温高压油气生成模式 | 第37-50页 |
3.1 霸县凹陷沙河街组深层油气生成新模式 | 第37-41页 |
3.1.1 传统理论上的液态窗 | 第37-38页 |
3.1.2 霸县凹陷沙河街组下部深层油气生成新模式 | 第38-41页 |
3.2 结合埋藏史的深层油气生成模式 | 第41-44页 |
3.2.1 烃源岩油气生成期次分析 | 第41-42页 |
3.2.2 热模拟实验 | 第42-44页 |
3.3 霸县洼槽深层油气生成生烃动力学研究 | 第44-50页 |
3.3.1 仪器装备及实验流程 | 第44-45页 |
3.3.2 不同升温速率法求取化学动力学参数 | 第45-50页 |
主要结论和认识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