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 学业延迟满足 | 第12-15页 |
·学业延迟满足的概念 | 第12页 |
·学业延迟满足的测量 | 第12-13页 |
·学业延迟满足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2 希望的研究综述 | 第15-22页 |
·希望的概念 | 第15-16页 |
·Snyder 的希望理论 | 第16-18页 |
·希望的测量 | 第18-19页 |
·希望与学业成就的研究 | 第19-20页 |
·近年来希望干预研究的进展 | 第20-22页 |
第二部分 问题的提出 | 第22-24页 |
1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2页 |
2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3 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理论意义 | 第22-23页 |
·实践意义 | 第23-24页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 第24-32页 |
研究一 初中生的学业延迟满足的特点 | 第24-27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2 研究假设 | 第24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5-27页 |
·初中生的学业延迟满足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 第26页 |
·初中生的学业延迟满足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 第26页 |
·初中生的学业延迟满足在家庭居住地上的差异分析 | 第26页 |
·初中生的学业延迟满足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 第26-27页 |
·初中生的学业延迟满足的学校类型差异分析 | 第27页 |
5 小结 | 第27页 |
研究二 初中生的希望的特点 | 第27-31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2 研究假设 | 第27-28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初中生的希望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 第28-29页 |
·初中生的希望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 第29页 |
·初中生的希望在家庭居住地上的差异分析 | 第29页 |
·初中生的希望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 第29-30页 |
·初中生的希望在学校类型上的差异分析 | 第30页 |
5 小结 | 第30-31页 |
研究三 初中生的学业延迟满足和希望的关系 | 第31-32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2页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32-36页 |
1 初中生的学业延迟满足人口统计学特征 | 第32-34页 |
·初中生的学业延迟满足呈正态分布 | 第32页 |
·初中生的学业延迟满足在年级上差异显著 | 第32-33页 |
·初中生的学业延迟满足在性别上差异显著 | 第33页 |
·初中生的学业延迟满足在学校类型上差异显著 | 第33页 |
·初中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学业延迟满足上显著差异 | 第33-34页 |
2 初中生的希望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第34-35页 |
·初中生的希望在年级上差异显著 | 第34页 |
·初中生的希望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 | 第34页 |
·初中生的希望在家庭居住地上差异显著 | 第34页 |
·初中生的希望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显著 | 第34-35页 |
·初中生的希望在学校类型上差异显著 | 第35页 |
3 初中生的学业延迟满足与希望的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 第36-42页 |
1 研究结论 | 第36页 |
2 教育的启示与建议 | 第36-40页 |
·教会学生设置合理目标 | 第36-38页 |
·增强学生对积极情绪的体验,提升其希望水平 | 第38-39页 |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提高其学习自信心 | 第39-40页 |
·创造机会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 | 第40页 |
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录 A 中学生学业延迟满足问卷 | 第46-48页 |
附录 B 中学生希望量表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