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教师、班主任论文

我国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探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21页
 (一) 选题缘由第9-11页
  1.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要求第9页
  2. 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第9-10页
  3.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的现实诉求第10-11页
 (二) 文献综述第11-18页
  1. 研究现状第11-17页
  2. 已有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第17-18页
  3.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8页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8-21页
  1. 研究思路第18-19页
  2. 研究方法第19-21页
一、 识读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第21-29页
 (一) 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的内涵第21-22页
  1. 退出机制第21页
  2. 教师退出第21页
  3. 教师退出机制第21-22页
 (二) 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的特点第22-23页
  1. 内在自发性第22页
  2. 外在激励性第22-23页
  3. 系统全面性第23页
 (三) 我国中小学教师退出的教师类型第23-25页
  1. 不合格教师第23-24页
  2. 代课教师第24-25页
  3. 农村富余教师第25页
 (四) 我国中小学教师退出的主要方式第25-26页
 (五) 完善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的意义第26-29页
  1. 有利于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第26页
  2. 有利于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教师队伍结构性过剩的问题第26-27页
  3. 有利于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第27页
  4. 有利于促进教育的长远发展第27-29页
二、 我国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的现状分析第29-47页
 (一) 我国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的取得的成绩及探索第29-31页
  1. 代课教师的清退第29页
  2. 教师退出分流制第29-30页
  3. 改革教师招聘制度第30页
  4. 改革中小学人事制度第30-31页
 (二) 解析我国的教师解聘制度第31-34页
  1. 中小学教师解聘制度存在的问题第31-32页
  2. 中小学教师解聘制度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第32-33页
  3. 对中小学教师解聘制度的思考第33-34页
 (三) 我国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第34-42页
  1. 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变形”现象第34-36页
  2. 辞退代课教师的方式过于简单第36页
  3. 教师考核评价指标和方式单一第36-37页
  4. 教师退出的标准不规范第37-39页
  5. 教师退出后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第39-41页
  6. 教师退出后补充机制不健全第41-42页
 (四) 影响我国中小学教师合理退出的主要因素第42-47页
  1. 观念因素第42页
  2. 制度因素第42-44页
  3. 资源因素第44-45页
  4. 政策因素第45-47页
三、 我国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的完善第47-59页
 (一) 理念基础第47-49页
  1. 以人为本第47-48页
  2. 公平科学第48页
  3. 依法治教第48-49页
 (二) 标准确立第49-52页
 (三) 制度建设第52-54页
  1. 入口保障制度第52页
  2. 质量保障制度第52-54页
  3. 出口保障制度第54页
 (四) 经费保障第54-55页
 (五) 体系建构第55-59页
  1. 完善教师退出保障体系第55-57页
  2. 完善教师退出监督体系第57页
  3. 完善教师引入补充体系第57-59页
结语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一) 著作类第61页
 (二) 期刊论文类第61-62页
 (三) 报纸类第62-63页
 (四) 网络类第63-65页
附录第65-69页
 附录 A 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现状调查表第65-68页
 附录 B 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访谈提纲第68-69页
致谢第69-7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数学概念及其教学模式研究
下一篇:初中生学业延迟满足与希望的关系研究及其教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