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前言 | 第9-16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9-14页 |
1.2.1 完美主义 | 第9-11页 |
1.2.2 自我概念 | 第11-12页 |
1.2.3 完美主义与抑郁情绪的关系 | 第12-13页 |
1.2.4 自我概念与抑郁情绪的关系 | 第13-14页 |
1.2.5 完美主义与自我概念的关系 | 第14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4.2 实践意义 | 第15页 |
1.5 研究假设 | 第15-16页 |
2 方法 | 第16-18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2.2 研究工具 | 第16-17页 |
2.2.1 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 | 第16页 |
2.2.2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 | 第16页 |
2.2.3 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 | 第16-17页 |
2.3 施测程序 | 第17页 |
2.4 统计方法 | 第17-18页 |
3 结果 | 第18-29页 |
3.1 大学生完美主义状况 | 第18-20页 |
3.1.1 大学生完美主义水平 | 第18页 |
3.1.2 大学生完美主义各维度均分及与常模的比较 | 第18-19页 |
3.1.3 不同性别大学生完美主义的差异 | 第19页 |
3.1.4 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完美主义的差异 | 第19-20页 |
3.2 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状况 | 第20-22页 |
3.2.1 大学生自我概念一般情况 | 第20页 |
3.2.2 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差异 | 第20-21页 |
3.2.3 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差异 | 第21-22页 |
3.3 大学生抑郁的特点 | 第22-23页 |
3.3.1 大学生抑郁均分及与常模的比较 | 第22-23页 |
3.3.2 不同性别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差异 | 第23页 |
3.3.3 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差异 | 第23页 |
3.4 大学生完美主义和自我概念的关系 | 第23-25页 |
3.4.1 大学生完美主义和自我概念的相关分析 | 第23-24页 |
3.4.2 大学生完美主义和自我概念的回归分析 | 第24-25页 |
3.5 大学生完美主义和抑郁的关系 | 第25-26页 |
3.5.1 大学生完美主义和抑郁的相关分析 | 第25页 |
3.5.2 大学生完美主义和抑郁的回归分析 | 第25-26页 |
3.6 大学生自我概念和抑郁的关系 | 第26-27页 |
3.6.1 大学生自我概念和抑郁的相关分析 | 第26页 |
3.6.2 大学生自我概念和抑郁的回归分析 | 第26-27页 |
3.7 自我概念在完美主义和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27-28页 |
3.8 自我概念在完美主义和抑郁之间的调节作用 | 第28-29页 |
4 讨论 | 第29-36页 |
4.1 大学生完美主义、自我概念和抑郁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29-31页 |
4.1.1 大学生完美主义统计结果分析 | 第29页 |
4.1.2 大学生自我概念统计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4.1.3 大学生抑郁统计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4.2 大学生完美主义、自我概念与抑郁之间的关系 | 第31-33页 |
4.2.1 大学生完美主义和自我概念的关系 | 第31-32页 |
4.2.2 大学生完美主义和抑郁的关系 | 第32页 |
4.2.3 大学生自我概念和抑郁的关系 | 第32-33页 |
4.3 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分析 | 第33-34页 |
4.3.1 自我概念在完美主义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33页 |
4.3.2 自我概念在完美主义与抑郁之间的调节作用分析 | 第33-34页 |
4.4 本研究的不足 | 第34页 |
4.4.1 研究样本不足 | 第34页 |
4.4.2 研究方法单一 | 第34页 |
4.4.3 缺乏纵向比较 | 第34页 |
4.5 对策与建议 | 第34-36页 |
4.5.1 宣传教育 | 第34-35页 |
4.5.2 团体辅导 | 第35页 |
4.5.3 个体咨询 | 第35-36页 |
5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综述 | 第4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