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美学论文--美学与现实社会生活论文

当代环境审美模式探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17页
    0.1 研究缘起第9-11页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第11-15页
    0.3 研究意义和方法第15-17页
第一章 环境审美的特质第17-25页
    1.1 环境的特质第17-20页
        1.1.1 环境美学中的环境概念第17-19页
        1.1.2 环境的伦理属性第19-20页
    1.2 当代美学视野下的环境审美第20-25页
        1.2.1 环境审美与环境认知第20-22页
        1.2.2 环境审美与艺术审美第22-25页
第二章 环境审美模式的论争第25-41页
    2.1 多样化的模式建构第25-28页
        2.1.1 传统环境审美的两种模式第25-26页
        2.1.2 当下多样化模式建构第26-28页
    2.2 阿诺德·伯林特的“参与模式”第28-32页
        2.2.1 美学的“身体化”第29-30页
        2.2.2 审美感知与日常感知第30-31页
        2.2.3 “人性化”追求第31-32页
    2.3 艾伦·卡林松的“科学认知模式”第32-37页
        2.3.1 二元论与严肃的审美第32-34页
        2.3.2 环境伦理的指向第34-36页
        2.3.3 后期思想的转变第36-37页
    2.4 两大模式论争焦点探究第37-41页
        2.4.1 介入与分离第38-39页
        2.4.2 一元化与二元化第39-41页
第三章 理想模式的建构第41-50页
    3.1 功利性与审美态度的融合第41-44页
        3.1.1 实践功利性的回归第41-43页
        3.1.2 功利与审美的超融第43-44页
    3.2 动观与静观的结合视角第44-46页
        3.2.1 动观与当代环境审美参与第44-45页
        3.2.2 动观与静观的结合第45-46页
    3.3 联觉感知的参与经验第46-50页
        3.3.1 无框架的环境参与第46-47页
        3.3.2 多感官的联觉第47-50页
结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目录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研究
下一篇:大学新生完美主义、自我概念与抑郁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