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1 新媒介技术异化的表现 | 第10页 |
1.2.2.对新媒介技术异化的批判 | 第10-11页 |
1.2.3 对新媒介技术异化的反思 | 第11-12页 |
1.3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1 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分析 | 第14-18页 |
2.1 异化概念 | 第14-15页 |
2.2 技术异化概念的提出 | 第15-16页 |
2.3 媒介与新媒介技术 | 第16-17页 |
2.4 新媒介技术异化 | 第17-18页 |
第3章 新媒介技术异化及其表现 | 第18-23页 |
3.1 人的主体性异化 | 第18-20页 |
3.2 人际交往异化 | 第20-21页 |
3.3 人的隐私性异化 | 第21-22页 |
3.4 消费异化 | 第22-23页 |
第4章 新媒介异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 第23-31页 |
4.1 个体层面 | 第23-27页 |
4.1.1 人思维方式的依赖性 | 第23-24页 |
4.1.2 人生活习惯的模仿性 | 第24-25页 |
4.1.3 人生活作息的不规律性 | 第25-26页 |
4.1.4 人交往方式的被动性 | 第26-27页 |
4.2 社会层面 | 第27-31页 |
4.2.1 社会安全 | 第27-28页 |
4.2.2 社会道德价值 | 第28-29页 |
4.2.3 社会舆论导向 | 第29-31页 |
第5章 对新媒介技术异化的哲学反思 | 第31-38页 |
5.1 对技术的肯定和对异化的否定 | 第31-32页 |
5.2 对新媒介技术异化的反思 | 第32-35页 |
5.2.1 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进行反思 | 第32-33页 |
5.2.2 对人和主体性进行反思 | 第33-35页 |
5.2.3 对社会价值观的反思 | 第35页 |
5.3 如何消除异化 | 第35-38页 |
5.3.1 从新媒介本身控制对新媒介安全问题进行改善 | 第35-36页 |
5.3.2 从政府方面进行控制加强对媒介自由的管理 | 第36页 |
5.3.3 从人本身去控制加强主体意识教育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