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MPCK的比较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PCK研究的背景 | 第10-12页 |
1.1.1 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 第10页 |
1.1.2 新课程改革的呼唤 | 第10-11页 |
1.1.3 自身对教育的追求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问题 | 第12页 |
1.3 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1.3.2 案例研究法 | 第12页 |
1.3.3 课堂观察法 | 第12-13页 |
1.3.4 访谈研究法 | 第13页 |
1.4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4.2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2.1 国内外对PCK的研究 | 第14-16页 |
2.1.1 关于PCK内涵界定 | 第14页 |
2.1.2 对PCK结构的探讨 | 第14-16页 |
2.2 国内外MPCK研究的进展 | 第16-19页 |
2.2.1 国外对MPCK的研究 | 第16-18页 |
2.2.2 国内对MPCK的研究 | 第18-19页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3.1 认知发展理论 | 第19页 |
2.3.2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9页 |
2.3.3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 第19-22页 |
第三章 概念的界定及研究设计 | 第22-26页 |
3.1 对新手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概念界定 | 第22页 |
3.2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22-23页 |
3.3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第23-25页 |
3.3.1 资料的收集阶段 | 第23-24页 |
3.3.2 资料的分析阶段 | 第24-25页 |
3.4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第四章 新手型与专家型教师MPCK对比分析 | 第26-58页 |
4.1 三个课题的概述 | 第26-27页 |
4.1.1 函数的概念 | 第26-27页 |
4.1.2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 第27页 |
4.1.3 倾斜角与斜率 | 第27页 |
4.2 关于教学目的知识的对比分析 | 第27-32页 |
4.2.1 关于教师的教学观对比分析 | 第27-28页 |
4.2.2 基于特定课题的教学目标对比分析 | 第28-32页 |
4.3 关于数学内容知识的对比分析 | 第32-37页 |
4.3.1 对特定课题内容及地位的理解 | 第32-33页 |
4.3.2 对典型课题结构的理解 | 第33-37页 |
4.4 关于教学内容组织的对比分析 | 第37-45页 |
4.4.1 数学教学模式 | 第40-41页 |
4.4.2 教学时间安排 | 第41-43页 |
4.4.3 在知识间逻辑关系的处理上 | 第43-45页 |
4.5 关于学生理解的知识的对比分析 | 第45-49页 |
4.5.1 在学生理解困难点的处理上 | 第45页 |
4.5.2 解决学生理解困难点 | 第45-49页 |
4.6 关于效果反馈的知识的对比分析 | 第49-52页 |
4.6.1 从宏观层面分析 | 第49-50页 |
4.6.2 从微观层面分析 | 第50-52页 |
4.7 关于教学策略知识的对比分析 | 第52-58页 |
4.7.1 如何根据教学材料选择并运用教学策略 | 第52-54页 |
4.7.2 教学设备和手段的选择及应用 | 第54-58页 |
第五章 研究的结论及建议 | 第58-64页 |
5.1 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MPCK的差异 | 第58-59页 |
5.1.1 关于学科教学的统领性观念的差异 | 第58页 |
5.1.2 关于特定专题的学与教的知识的差异 | 第58-59页 |
5.2 研究的建议 | 第59-62页 |
5.2.1 对新手型教师的建议 | 第59-61页 |
5.2.2 对师范生培养的建议 | 第61-62页 |
5.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第62-64页 |
5.3.1 研究的局限 | 第62页 |
5.3.2 研究的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