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非菌根植物”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第10-14页
    1. 菌根第10页
    2. “非菌根植物”第10-11页
    3. AMF和DSE及其分布第11-12页
    4. 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第12-14页
第二章 “非菌根植物”AMF及DSE定殖情况调查和DSE的分离第14-3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4-18页
        1.1 样地介绍第14-15页
        1.2 样本采集第15页
        1.3 根样处理第15-16页
            1.3.1 AMF及DSE定殖情况调查第15页
            1.3.2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的分离第15-16页
        1.4 菌株的鉴定第16-18页
            1.4.1 菌株的形态学鉴定第16页
            1.4.2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16-18页
                1.4.2.1 CTAB法提取DNA第16-17页
                1.4.2.2 PCR扩增第17页
                1.4.2.3 PCR产物测定第17页
                1.4.2.4 序列分析第17-18页
                1.4.2.5 分子系统树的构建第18页
    2 结果分析第18-29页
        2.1 “非菌根植物”DSE和AMF定殖情况第18-23页
            2.1.1 个旧矿区自然生长的“非菌根植物”根内的定殖情况第18-22页
            2.1.2 结果分析第22-23页
        2.2 DSE的分离第23-29页
            2.2.1 菌株分离情况第23-26页
            2.2.2 分离菌株的分子鉴定第26-29页
    3 讨论第29-31页
第三章 中华山蓼(Oxyria sinensis)AMF及DSE定殖情况调查和DSE的分离第31-3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1-32页
        1.1 样地介绍第31页
        1.2 样本采集第31-32页
        1.3 根样处理第32页
            1.3.1 AMF及DSE定殖情况调查第32页
            1.3.2 内生真菌的分离第32页
        1.4 菌株的鉴定第32页
    2 结果第32-37页
        2.1 “非菌根植物”DSE定殖情况第32-33页
        2.2 DSE的分离第33-37页
            2.2.1 中华山蓼菌株分离情况第33-34页
            2.2.2 中华山蓼分离菌株的分子鉴定第34-37页
    3 讨论第37-38页
第四章 中华山蓼(Oxyria sinensis)根内生真菌多样性分析第38-5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8-39页
        1.1 材料采集第38页
        1.2 植物根总DNA的提取和PCR扩增第38-39页
            1.2.1 植物根总DNA的提取第38-39页
            1.2.2 PCR产物的混样和纯化第39页
            1.2.3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第39页
    2 结果第39-55页
        2.1 测序数据处理第39-40页
        2.2 OTU聚类和物种注释第40-46页
            2.2.1 OTU聚类及物种注释概况第41-43页
            2.2.2 物种相对丰度展示第43-45页
            2.2.3 物种丰度聚类热图第45-46页
        2.3 样品复杂度分析(Alpha Diversity)第46-48页
            2.3.1 物种多样性曲线第46-48页
            2.3.2 基于OTU的venn图第48页
        2.4 多样品比较分析(Beta Diversity)第48-54页
            2.4.1 Beta多样性指数第49-50页
            2.4.2 PCA分析第50-51页
            2.4.3 PCoA分析第51-52页
            2.4.4 NMDS分析第52-53页
            2.4.5 样品聚类分析第53-54页
        2.5 统计分析(Statistics)第54-55页
            2.5.1 LEfse分析第54-55页
    3 讨论第55-56页
附录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可溶性有机质影响微生物对类固醇雌激素降解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Aspergillus oryzae溶解多糖单加氧酶基因的克隆,异源表达及酶学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