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可溶性有机质影响微生物对类固醇雌激素降解机制的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7页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第13-14页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4-15页
    1.3 创新点第15-17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7-29页
    2.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环境激素简介第17-18页
    2.2 E2的概述第18-22页
        2.2.1 E2的来源和分布第18-19页
        2.2.2 E2的理化性质和用途第19-20页
        2.2.3 E2的危害第20页
        2.2.4 E2的降解途径第20-22页
    2.4 可溶性有机质影响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第22-29页
        2.4.1 可溶性有机质的定义和来源及组成第22-23页
        2.4.2 可溶性有机质中模式物第23-24页
        2.4.3 可溶性有机质主要结构在自然水体中的作用第24-26页
        2.4.4 可溶性有机质的提取纯化和表征技术第26-29页
第三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29-35页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第29-31页
        3.1.1 实验材料第29-30页
        3.1.2 仪器设备第30-31页
    3.2 实验方法第31-35页
        3.2.1 醌基还原菌微生物的富集和驯化及特性的研究第31页
        3.2.2 可溶性有机质的提取和纯化及表征第31-32页
        3.2.3 醌基还原菌降解E2的实验环境第32-33页
        3.2.4 E2分析方法的建立第33-35页
第四章 醌基还原菌的隔离及其特性的研究第35-45页
    4.1 引言第35页
    4.2 实验部分第35-38页
        4.2.1 菌群的富集与驯化分离第35-36页
        4.2.2 16S r RNA序列鉴定及系统发育树建立第36页
        4.2.3 醌基还原菌对AQS还原影响因素实验第36-37页
        4.2.4 AQS的分析测定第37-3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38-44页
        4.3.1 16S r RNA序列鉴定及系统发育树建立第38-39页
        4.3.2 温度对AQS还原影响第39-40页
        4.3.3 pH对AQS还原的影响第40-41页
        4.3.4 光照对AQS还原的影响第41-43页
        4.3.5 溶解氧对AQS还原的影响第43-44页
    4.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五章 可溶性有机质作为终端电子受体对雌激素降解作用的研究第45-53页
    5.1 引言第45页
    5.2 实验部分第45-46页
        5.2.1 可溶性有机质的模式物AQS是否可以作为终端电子受体第45-46页
        5.2.2 可溶性有机质及其模式物作为终端电子受体介导E2的氧化降解第4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46-51页
        5.3.1 可溶性有机质的模式物AQS是否可以作为终端电子受体第46-48页
        5.3.2 AQS作为终端电子受体介导E2氧化降解作用第48-50页
        5.3.3 可溶性有机质作为终端电子受体介导E2氧化降解作用第50-51页
    5.4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六章 可溶性有机质的电子穿梭效应对类固醇雌激素降解作用的研究第53-65页
    6.1 引言第53页
    6.2 实验部分第53-54页
        6.2.1 构建电子穿梭体系及验证可溶性有机质是否起电子穿梭作用第53页
        6.2.2 AQS浓度的对微生物氧化降解E2的影响第53-54页
        6.2.3 可溶性有机质介导E2生物降解作用的影响第54页
        6.2.4 可溶性有机质浓度在生物降解E2过程中电子转移的影响第54页
        6.2.5 可溶性有机质表征分析第54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54-62页
        6.4.1 构建电子穿梭体系及验证DOM是否起电子穿梭作用第54-57页
        6.4.2 AQS浓度的对微生物氧化降解E2的影响第57-58页
        6.4.3 可溶性有机质介导E2生物降解作用的影响第58-61页
        6.4.4 可溶性有机质浓度在生物降解E2过程中电子转移的影响第61-62页
    6.5 本章小结第62-6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5-67页
    7.1 结论第65页
    7.2 展望第65-67页
致谢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81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81-83页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辽河保护区生物完整性评价与生态功能分区
下一篇:“非菌根植物”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