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社会权与社会救助的互释、互构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4页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研究依据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理论意义 | 第9页 |
·实践意义 | 第9页 |
·理论分析框架 | 第9-11页 |
·社会民主主义理论 | 第9-10页 |
·社会救助理论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公民社会权及其救济模式探究 | 第14-22页 |
·国内外关于公民社会权的研究 | 第14-16页 |
·公民社会权救济中的问题 | 第16-18页 |
·公民社会权的救济模式 | 第18-22页 |
·两种救济模式的提出 | 第18-20页 |
·公民社会权的积极救济模式 | 第20页 |
·公民社会权的消极救济模式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社会救助保障公民社会权的基础性地位 | 第22-27页 |
·国内外社会救助研究的简单回顾 | 第22-24页 |
·社会救助在保障公民社会权中的基础性地位 | 第24-27页 |
第四章 中国社会救助保障公民社会权的不足 | 第27-32页 |
·社会救助与公民社会权的脱节 | 第27-28页 |
·社会救助中自由裁量权的使用对公民社会权的损伤 | 第28-29页 |
·社会救助物质层面保障的单一、低水平 | 第29-30页 |
·社会救助精神层面保障的缺失 | 第30-32页 |
第五章 公民社会权与社会救助的互释、互构何以可为 | 第32-38页 |
·明确公民社会权与社会救助概念 | 第34-36页 |
·促使公民社会权意识的觉醒 | 第36页 |
·完善社会救助模式 | 第36-37页 |
·促成公民社会权权项的协调 | 第37-38页 |
第六章 公民社会权与社会救助的互释、互构何以可行 | 第38-43页 |
·公民社会权与社会救助互释、互构的可行性分析 | 第38-39页 |
·促成公民社会权与社会救助互释、互构的对策探究 | 第39-43页 |
·强化社会救助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 | 第39-40页 |
·在社会救助中赋权于弱势群体,增强公民社会权意识 | 第40-41页 |
·创建服务型政府 | 第41页 |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 第41-42页 |
·发挥公民社会权消极救济模式的中介作用 | 第42-43页 |
结语与讨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录 | 第48-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