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1.1 替代性创伤 | 第9-12页 |
1.1.1 替代性创伤的界定 | 第9-10页 |
1.1.2 替代性创伤的理论 | 第10-11页 |
1.1.3 替代性创伤的测量 | 第11-12页 |
1.2 共情 | 第12-15页 |
1.2.1 共情的界定 | 第12-13页 |
1.2.2 共情的理论 | 第13-14页 |
1.2.3 共情的测量 | 第14-15页 |
1.3 情绪调节 | 第15-17页 |
1.3.1 情绪调节的界定 | 第15-16页 |
1.3.2 情绪调节的理论 | 第16页 |
1.3.3 情绪调节的测量 | 第16-17页 |
1.4 变量间关系研究 | 第17-18页 |
1.4.1 替代性创伤与共情 | 第17页 |
1.4.2 共情与情绪调节方式 | 第17-18页 |
1.4.3 情绪调节方式与替代性创伤 | 第18页 |
1.5 小结与展望 | 第18-20页 |
2 研究构想 | 第20-22页 |
2.1 问题提出与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2.1.1 问题提出 | 第20-21页 |
2.1.2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2.2 研究假设 | 第21-22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2-25页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2-23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23-24页 |
3.2.1 个人基本资料 | 第23页 |
3.2.2 治疗者信念量表 | 第23-24页 |
3.2.3 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 | 第24页 |
3.2.4 情绪调节方式问卷 | 第24页 |
3.3 研究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4 研究结果 | 第25-34页 |
4.1 心理助人工作者替代性创伤、共情、情绪调节方式总体描述 | 第25-26页 |
4.1.1 心理助人工作者替代性创伤总体情况 | 第25页 |
4.1.2 心理助人工作者共情总体情况 | 第25页 |
4.1.3 心理助人工作者情绪调节方式总体情况 | 第25-26页 |
4.2 心理助人工作者替代性创伤、共情、情绪调节方式的描述统计 | 第26-30页 |
4.2.1 心理助人工作者替代性创伤分布差异检验 | 第26-28页 |
4.2.2 心理助人工作者共情分布差异检验 | 第28-29页 |
4.2.3 心理助人工作者情绪调节方式分布差异检验 | 第29-30页 |
4.3 心理助人工作者替代性创伤、共情、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研究 | 第30-34页 |
4.3.1 替代性创伤与共情的关系 | 第30页 |
4.3.2 共情与情绪调节的关系 | 第30-31页 |
4.3.3 替代性创伤与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 | 第31-32页 |
4.3.4 替代性创伤、共情、情绪调节方式三者的关系 | 第32-34页 |
5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4-40页 |
5.1 心理助人工作者替代性创伤、共情、情绪调节的特点 | 第34-38页 |
5.1.1 心理助人工作者替代性创伤的总体情况及特点 | 第34-36页 |
5.1.2 心理助人工作者共情的总体情况及特点 | 第36-37页 |
5.1.3 心理助人工作者情绪调节的总体情况及特点 | 第37-38页 |
5.2 心理助人工作者替代性创伤、共情、情绪调节方式之间的关系探讨 | 第38-40页 |
5.2.1 心理助人工作者共情对替代性创伤的影响 | 第38页 |
5.2.2 心理助人工作者共情对情绪调节方式的影响 | 第38页 |
5.2.3 心理助人工作者情绪调节方式对替代性创伤的影响 | 第38-39页 |
5.2.4 心理助人工作者共情、情绪调节方式对替代性创伤的影响机制 | 第39-40页 |
6 研究结论与未来建议 | 第40-4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0页 |
6.2 未来建议 | 第40-42页 |
6.2.1 自我照顾方面 | 第40-41页 |
6.2.2 教育养成方面 | 第41-42页 |
7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42-43页 |
7.1 研究的创新 | 第42页 |
7.2 研究的不足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附录 | 第49-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