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8页 |
1.1 鱼类肌原纤维结合型丝氨酸蛋白酶(MBSP)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 外源蛋白表达系统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1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特点 | 第12页 |
1.2.2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的特点 | 第12-13页 |
1.2.3 影响外源蛋白表达的因素 | 第13-14页 |
1.3 酶的稳定性研究 | 第14-17页 |
1.3.1 酶及其稳定性的概念 | 第14页 |
1.3.2 影响蛋白类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 第14-15页 |
1.3.3 酶分子改造策略 | 第15-17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2章 鲫鱼MBSP的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 | 第18-31页 |
2.1 材料 | 第18-20页 |
2.1.1 试剂及药品 | 第18页 |
2.1.2 实验动物 | 第18页 |
2.1.3 菌株及载体 | 第18-19页 |
2.1.4 培养基配置 | 第19页 |
2.1.5 实验所需溶液及其配制 | 第19页 |
2.1.6 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2.2 实验步骤与方法 | 第20-25页 |
2.2.1 引物设计 | 第20页 |
2.2.2 原核表达载体pET-28a-MBSP的构建 | 第20-23页 |
2.2.3 重组MBSP的诱导表达 | 第23-24页 |
2.2.4 重组MBSP的纯化及质谱鉴定 | 第24页 |
2.2.5 MBSP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效价检测 | 第24-2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2.3.1 原核表达载体pET-28a-MBSP的构建 | 第25-26页 |
2.3.2 重组MBSP的诱导表达 | 第26-27页 |
2.3.3 重组MBSP的纯化及质谱鉴定 | 第27-29页 |
2.3.4 抗MBSP多克隆抗体效价检测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重组鲫鱼MBSP毕赤酵母表达体系的建立 | 第31-58页 |
3.1 材料 | 第31-33页 |
3.1.1 试剂及药品 | 第31页 |
3.1.2 菌株及载体 | 第31-32页 |
3.1.3 培养基 | 第32页 |
3.1.4 实验所需溶液及其配制 | 第32-33页 |
3.1.5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3.2 实验步骤与方法 | 第33-40页 |
3.2.1 引物设计 | 第33-34页 |
3.2.2 重组MBSP毕赤酵母表达菌株的构建及其诱导表达 | 第34-38页 |
3.2.3 重组MBSP的质谱鉴定及PAS染色 | 第38页 |
3.2.4 重组MBSP的酶学性质检测 | 第38-39页 |
3.2.5 重组MBSP毕赤酵母表达菌株摇瓶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39-4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0-56页 |
3.3.1 重组MBSP毕赤酵母表达菌株的构建 | 第40-45页 |
3.3.2 重组MBSP的SDS-PAGE检测及Western blot鉴定 | 第45-47页 |
3.3.3 重组MBSP的质谱鉴定及PAS染色 | 第47-49页 |
3.3.4 重组MBSP的酶学性质研究 | 第49-53页 |
3.3.5 重组MBSP毕赤酵母表达菌株摇瓶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53-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鲫鱼MBSP稳定性研究 | 第58-84页 |
4.1 材料 | 第58-59页 |
4.1.1 试剂及药品 | 第58页 |
4.1.2 菌株及载体 | 第58页 |
4.1.3 培养基 | 第58-59页 |
4.1.4 实验所需溶液及其配制 | 第59页 |
4.1.5 实验仪器 | 第59页 |
4.2 实验步骤与方法 | 第59-65页 |
4.2.1 鲫鱼MBSP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突变位点的设计 | 第59-60页 |
4.2.2 鲫鱼MBSP基因(MBSP)的定点突变 | 第60-62页 |
4.2.3 MBSP突变体酵母表达菌株的构建、筛选及其诱导表达 | 第62-64页 |
4.2.4 MBSP突变体的酶学性质研究 | 第64-6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5-82页 |
4.3.1 突变位点的设计 | 第65-67页 |
4.3.2 鲫鱼MBSP基因的定点突变 | 第67-69页 |
4.3.3 MBSP突变体酵母表达菌株的构建及其诱导表达 | 第69-73页 |
4.3.4 MBSP突变酶的酶学性质分析 | 第73-79页 |
4.3.5 鲫鱼MBSP稳定性分子机制探讨 | 第79-8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5.1 结论 | 第84-85页 |
5.2 展望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 | 第91-9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