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中承式钢桁架拱桥发展历史 | 第9-11页 |
1.1.1 国外发展历史 | 第9-10页 |
1.1.2 国内发展历史 | 第10-11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8页 |
1.2.1 抗震设计历程 | 第11-12页 |
1.2.2 支座和上部钢结构的震害 | 第12-13页 |
1.2.3 抗震支座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4 上部钢结构极限抗震能力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18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极限抗震分析方法及极限状态判定准则 | 第19-30页 |
2.1 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第19-22页 |
2.1.1 静力法 | 第19页 |
2.1.2 动力反应谱法 | 第19-22页 |
2.1.3 动态时程分析法 | 第22页 |
2.2 极限抗震能力分析方法 | 第22-25页 |
2.2.1 静力弹塑性分析法 | 第22-23页 |
2.2.2 增量动力分析法 | 第23-25页 |
2.3 动力特性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2.3.1 子空间迭代法 | 第25页 |
2.3.2 Lanczos法 | 第25页 |
2.3.3 多重Ritz向量法 | 第25-26页 |
2.4 地震作用下结构极限状态判定准则 | 第26-28页 |
2.4.1 特征响应 | 第26页 |
2.4.2 极限系数准则 | 第26-27页 |
2.4.3 B-R准则 | 第27页 |
2.4.4 支座的特征响应及极限状态判定准则 | 第27-28页 |
2.4.5 上部钢桁拱的特征响应及极限状态判定准则 | 第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中承式钢桁架拱桥动力特性分析 | 第30-47页 |
3.1 依托工程简介及建模原则 | 第30-31页 |
3.1.1 工程概况 | 第30-31页 |
3.1.2 动力模型建立原则 | 第31页 |
3.2 支撑连接处支座类型 | 第31-32页 |
3.2.1 球型支座 | 第31-32页 |
3.2.2 摩擦摆式减隔震支座 | 第32页 |
3.2.3 理想支座 | 第32页 |
3.3 有限元建模 | 第32-41页 |
3.4 不同支座条件下动力特性分析 | 第41-46页 |
3.4.1 球型支座条件下动力特性分析 | 第41页 |
3.4.2 摩擦摆式减隔震支座条件下动力特性分析 | 第41页 |
3.4.3 理想支座条件下动力特性分析 | 第41-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不同支座条件下极限抗震能力分析 | 第47-71页 |
4.1 球型支座条件下极限抗震能力分析 | 第48-56页 |
4.1.1 顺桥向地震响应 | 第48-52页 |
4.1.2 横桥向地震响应 | 第52-56页 |
4.2 摩擦摆式减隔震支座条件下极限抗震能力分析 | 第56-65页 |
4.2.1 顺桥向地震响应 | 第56-60页 |
4.2.2 横桥向地震响应 | 第60-65页 |
4.3 理想支座条件下极限抗震能力分析 | 第65-69页 |
4.3.1 顺桥向地震响应 | 第65-67页 |
4.3.2 横桥向地震响应 | 第67-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5.1 结论 | 第71-72页 |
5.2 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