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0-18页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前人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1.2.1 原生质体融合方式 | 第12页 |
1.2.2 原生质体融合方法 | 第12-13页 |
1.2.3 体细胞杂种的鉴定 | 第13-14页 |
1.2.4 体细胞杂交在马铃薯育种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1.2.4.1 转移抗病性状 | 第14-15页 |
1.2.4.2 转移抗寒性状 | 第15页 |
1.2.4.3 创制育种中间材料 | 第15页 |
1.2.5 马铃薯不结薯野生种S.etuberosum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4页 |
2.1 材料 | 第18页 |
2.2 方法 | 第18-24页 |
2.2.1 材料的繁殖 | 第18页 |
2.2.2 原生质体操作的培养基组成 | 第18页 |
2.2.3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18-19页 |
2.2.4 原生质体电融合 | 第19-20页 |
2.2.5 融合细胞的培养 | 第20-21页 |
2.2.6 原生质体融合再生植株编号 | 第21页 |
2.2.7 马铃薯基因组DNA提取 | 第21页 |
2.2.8 体细胞杂种鉴定 | 第21-22页 |
2.2.9 再生植株倍性分析 | 第22页 |
2.2.10 体细胞杂种的农艺性状观察 | 第22-23页 |
2.2.11 病毒抗性鉴定 | 第23页 |
2.2.12 晚疫病抗性 | 第23页 |
2.2.13 花粉活力检测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46页 |
3.1 融合亲本etb1的抗性鉴定 | 第24-25页 |
3.1.1 病毒病抗性鉴定 | 第24-25页 |
3.1.2 晚疫病抗性鉴定 | 第25页 |
3.2 不同融合亲本的试管苗苗龄 | 第25页 |
3.3 不同融合亲本的适宜酶解时间 | 第25-26页 |
3.4 不同培养阶段的培养方法与形态特征 | 第26-29页 |
3.5 基因型对原生质体融合培养的影响 | 第29页 |
3.6 体细胞杂种的鉴定 | 第29-31页 |
3.7 体细胞杂种的倍性分析 | 第31-33页 |
3.8 体细胞杂种的晚疫病抗性鉴定 | 第33页 |
3.9 体细胞杂种的形态特征调查 | 第33-41页 |
3.10 部分体细胞杂种花粉活力检测 | 第41-42页 |
3.11 体细胞杂种结薯特性分析 | 第42-46页 |
4 讨论 | 第46-50页 |
4.1 基因型对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 | 第46页 |
4.2 马铃薯叶肉原生质体融合体系 | 第46-47页 |
4.3 再生植株的倍性水平 | 第47页 |
4.4 体细胞杂种的结薯特性差异 | 第47-48页 |
4.5 马铃薯体细胞融合技术的思考 | 第48-49页 |
4.6 本研究的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9页 |
附录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