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涉县刘家寨古村落聚落空间形态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1 涉县刘家寨古村落的形成与发展第11页
        1.1.2 涉县刘家寨古村落的研究价值第11-12页
        1.1.3“涉县刘家寨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研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第12页
    1.2 研究对象第12-13页
        1.2.1 黄河流域的堡寨式古村落第12-13页
        1.2.2 涉县刘家寨古村落空间形态结构第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页
    1.4 研究内容的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1.4.1 研究目的第15-16页
        1.4.2 研究意义第16页
    1.5 研究框架第16-17页
    1.6 研究方法第17-19页
        1.6.1 文献搜集法第17页
        1.6.2 实地调查法第17页
        1.6.3 访谈调查法第17-18页
        1.6.4 比较归纳法第18页
        1.6.5 分析法第18-19页
第2章 古村落与堡寨式古村落第19-26页
    2.1 关于古村落第19-21页
        2.1.1 古村落的概念及认识第19-20页
        2.1.2 关于古村落的测绘第20-21页
    2.2 关于堡寨式古村落第21-23页
        2.2.1 堡寨式古村落的界定第21-22页
        2.2.2 我国堡寨式建筑的特点第22-23页
    2.3 黄河流域的堡寨式古村落第23-25页
        2.3.1 历史文化背景第23-24页
        2.3.2 山西的特殊性第24-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涉县刘家寨简介第26-33页
    3.1 刘家寨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第26页
        3.1.1 刘家寨的自然系统第26页
        3.1.2 刘家寨的社会系统第26页
    3.2 刘家寨的整体肌理第26-32页
        3.2.1 刘家寨的选址与规划第26-28页
        3.2.2 刘家寨的山水格局第28-29页
        3.2.3 刘家寨的街巷组成第29-32页
    3.3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4章 涉县刘家寨的空间形态结构第33-60页
    4.1 刘家寨的整体空间形态第33-34页
    4.2 刘家寨的道路空间形态第34-47页
        4.2.1 刘家寨的道路系统第34-37页
        4.2.2 道路空间的肌理第37-39页
        4.2.3 道路空间的沿街立面第39-47页
    4.3 刘家寨的水系空间第47-48页
    4.4 刘家寨的公共空间第48-49页
    4.5 刘家寨的祭祀空间第49-53页
        4.5.1 刘家祠堂第49-52页
        4.5.2 玉皇阁第52-53页
        4.5.3 奶奶阁第53页
        4.5.4 文昌阁第53页
        4.5.5 龙王庙第53页
        4.5.6 祖坟第53页
    4.6 刘家寨的居住空间第53-57页
    4.7 刘家寨的防御空间第57-58页
    4.8 刘家寨各空间的关系第58-59页
    4.9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5章 堡寨式古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60-65页
    5.1 堡寨式古村落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第60-61页
        5.1.1 堡寨式古村落的现状第60页
        5.1.2 堡寨式古村落所面临的问题第60-61页
    5.2 堡寨式古村落的价值第61-62页
        5.2.1 在全球的价值第61页
        5.2.2 在我国民居研究中的价值第61-62页
    5.3 保护堡寨式古村落的原则及措施第62-64页
        5.3.1 堡寨式古村落的保护原则第62页
        5.3.2 堡寨式古村落的保护措施第62-64页
    5.4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6章 涉县刘家寨古村落的保护与更新第65-68页
    6.1 涉县刘家寨的保护现状第65页
    6.2 涉县刘家寨古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措施第65-67页
    6.3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结论第68-71页
致谢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作者简介第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膨胀土地区基坑支护设计及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唐山市绿色保障性住房设计研究--以马驹桥项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