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豪夫《锣鼓经》创作技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作曲家个人经历及创作特点 | 第8页 |
二、《锣鼓经》的创作背景与特征 | 第8-11页 |
三、选题立意及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第一章 《锣鼓经》作品分析 | 第12-37页 |
第一节 乐器选择与音色、音高构成 | 第12-17页 |
一、乐器选择 | 第12-13页 |
二、人声运用 | 第13-14页 |
三、演奏法及形成的音色 | 第14-15页 |
四、音高材料 | 第15-17页 |
第二节 节奏及力度、速度等材料分析 | 第17-28页 |
一、节奏材料 | 第17-26页 |
二、力度变化 | 第26-28页 |
三、速度 | 第28页 |
第三节 结构布局与音乐分析 | 第28-37页 |
一、《序曲》乐章 | 第29-33页 |
二、《鼓之舞》乐章 | 第33-35页 |
三、《琴之曲》乐章 | 第35-36页 |
四、《木之赋》乐章 | 第36-37页 |
第二章 《锣鼓经》中节奏复调的运用 | 第37-82页 |
第一节 由人声与乐器音色构成的锣鼓经主题节奏复调 | 第37-47页 |
一、由不同力度的同一节奏型共同构成主题的卡农 | 第37-38页 |
二、进入时间相同的卡农 | 第38-40页 |
三、改变节奏主题重音构成的多重对位 | 第40-44页 |
四、具有节拍对位性质的二重自由卡农 | 第44-47页 |
第二节 由乐器音色构成的节奏复调 | 第47-66页 |
一、运用模仿复调技术写作的段落 | 第47-57页 |
二、运用对比复调技术写作的段落 | 第57-66页 |
第三节 《木之赋》——自由化的赋格 | 第66-82页 |
一、主题、对题、持续音(固定节奏型)的构成及运用 | 第66-70页 |
二、核心素材的运用及展开 | 第70-77页 |
三、节奏主题的再现 | 第77-79页 |
四、coda的写作特点 | 第79-80页 |
五、赋格总结 | 第80-82页 |
结语 | 第82-85页 |
一、作品凸显的艺术特征 | 第82-83页 |
(一)传统京剧元素在本曲中的运用与体现 | 第82页 |
(二)基于民族审美之下的节奏复调技术的运用 | 第82-83页 |
二、作曲家创作思维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