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的缘起 | 第14页 |
1.2 国内外住宅建筑历史变迁 | 第14-19页 |
1.2.1 国外住宅建筑的历史变迁 | 第14-18页 |
1.2.2 国内住宅建筑的历史变迁 | 第18-19页 |
1.3 研究背景与现状 | 第19-24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4-25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第2章 支撑体住宅理论研究分析 | 第26-48页 |
2.1 支撑体住宅理论的由来、定义及意义 | 第26-27页 |
2.1.1 支撑体住宅的由来及定义 | 第26页 |
2.1.2 当今社会状况下支撑体住宅的意义 | 第26-27页 |
2.2 国外支撑体住宅的类型与发展 | 第27-42页 |
2.2.1 SAR住宅理论 | 第27-33页 |
2.2.2 SI住宅理论 | 第33-37页 |
2.2.3 日本KSI住宅——SI住宅理论的实际运用 | 第37-40页 |
2.2.4 “百年住宅”理论 | 第40-41页 |
2.2.5 “200年住宅”理论 | 第41-42页 |
2.3 国内CSI住宅的由来、优势与发展 | 第42-46页 |
2.3.1 CSI住宅的由来 | 第42-43页 |
2.3.2 CSI住宅理念的优越性 | 第43-45页 |
2.3.3 CSI住宅的发展 | 第45-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3章 预制装配式下的CSI住宅实例与典型技术 | 第48-67页 |
3.1 CSI住宅的探索实例——北京雅世合金公寓项目研究分析 | 第48-57页 |
3.1.1 项目背景 | 第48-50页 |
3.1.2 项目中支撑体住宅理论的理念体现 | 第50-51页 |
3.1.3 项目中支撑体与填充体相关技术的运用 | 第51-57页 |
3.2 现有CSI住宅相对成熟技术研究 | 第57-65页 |
3.2.1 同层排水 | 第57-60页 |
3.2.2 整体卫浴 | 第60-62页 |
3.2.3 整体厨房 | 第62-6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4章 CSI住宅支撑体与填充体的模数协调 | 第67-99页 |
4.1 模数的起源 | 第67-74页 |
4.1.2 原始时代对于模数的应用 | 第67页 |
4.1.3 中国古代模数的运用 | 第67-69页 |
4.1.4 西方古代模数的运用 | 第69-74页 |
4.2 国内外现行建筑模数体系研究 | 第74-78页 |
4.2.1 西方现代模数体系现状 | 第74-76页 |
4.2.2 我国住宅模数体系现状 | 第76-78页 |
4.3 建筑部品的含义与分类 | 第78-80页 |
4.3.1 建筑部品的含义 | 第78-79页 |
4.3.2 建筑部品的分类 | 第79-80页 |
4.4 CSI住宅中支撑体系的模数研究 | 第80-84页 |
4.4.1 柱网设计 | 第80-82页 |
4.4.2 承重墙定位要点 | 第82页 |
4.4.3 新材料的运用对支撑体体系模数的影响 | 第82-84页 |
4.5 CSI住宅的填充体与支撑体相应模数协调研究 | 第84-98页 |
4.5.1 卫生间部分接口定位 | 第85-92页 |
4.5.2 厨房部分接口与定位 | 第92-97页 |
4.5.3 厨房卫生间管线接口部分标准化建议 | 第97-9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5章 CSI住宅模数协调体系建立中政府职能、企业职能与公众职能研究 | 第99-103页 |
5.1 新型工业技术对我国住宅模数体系发展的影响 | 第99-100页 |
5.2 政府职能部门推行住宅模数协调体系建设的具体对策 | 第100页 |
5.3 相关住宅企业推进住宅模数协调体系建设的具体对策 | 第100-101页 |
5.4 住宅标准化与消费者个性化生活选择的矛盾辨析 | 第101-10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结语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目录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