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OsLPR1对水稻生长及磷素利用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英文缩略符及中英文对照表第11-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19页
    引言第13页
    1. 植物对养分(磷)的适应机制研究第13-14页
    2. 植物根系形态构造发育的研究第14-16页
    3. 响应低磷信号重要基因的研究第16-17页
    4. LPR基因的相关研究第17-19页
第二章 水稻中OsLPR1的生物信息学与表达模式分析第19-38页
    引言第19-20页
    1. 试验材料第20页
    2. 试验方法第20-29页
        2.1 OsLPR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0-22页
            2.1.1 OsLPR1基因结构分析第20-21页
            2.1.2 OsLPR1蛋白结构域分析第21页
            2.1.3 不同物种中LPR同源基因的进化树构建第21-22页
            2.1.4 OsLPR1基因芯片数据分析第22页
        2.2 OsLPR1的表达模式分析第22-27页
            2.2.1 植物生长条件与采样第22页
            2.2.2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第22-23页
            2.2.3 植物总RNA提取、cDNA合成及荧光定量PCR方法第23页
            2.2.4 OsLPR1组织定位载体的构建第23-24页
            2.2.5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第24-27页
        2.3 亚细胞定位第27-29页
            2.3.1 载体构建第27-28页
            2.3.2 农杆菌介导转化烟草第28-2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9-36页
        3.1 OsLPR1基因结构分析第29页
        3.2 LPR同源基因的进化树分析第29-30页
        3.3 OsLPR1蛋白结构域分析第30-31页
        3.4 水稻中OsLPR1基因芯片数据分析第31-32页
        3.5 OsLPR1在水稻中的时空表达第32-36页
            3.5.1 荧光定量PCR检测OsLPR1在水稻中的时空表达第32-34页
            3.5.2 组织定位材料检测OsLPR1在水稻中的时空表达第34页
            3.5.3 OsLPR1的亚细胞定位第34-36页
    4. 讨论第36-38页
第三章 OsLPR1超表达、RNAi和突变体材料创制以及遗传背景的鉴定第38-49页
    引言第38页
    1. 试验材料第38-39页
    2. 实验方法第39-44页
        2.1 载体的构建第39-43页
            2.1.1 OsLPR1超表达载体构建第39-40页
            2.1.2 OsLPR1 RNAi载体构建第40-42页
            2.1.3 OsLPR1突变体载体构建第42-43页
        2.2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第43页
        2.3 植物总RNA提取、cDNA合成及RT-PCR反应第43-44页
        2.4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与Southern鉴定拷贝数第44页
    3. 实验结果第44-47页
        3.1 OsLPR1转基因材料阳性率统计第44-45页
        3.2 OsLPR1转基因材料表达效果和拷贝数鉴定第45-46页
        3.3 OsLPR1 Spacer的特异性分析以及突变体材料的获得第46-47页
    4. 讨论第47-49页
第四章 OsLPR1超表达及部分沉默对水稻生长发育及养分利用的影响第49-65页
    引言第49页
    1. 试验材料第49页
    2. 试验方法第49-50页
        2.1 植物生长条件第49-50页
        2.2 植株可提取磷含量的测定第50页
        2.3 植株全磷含量的测定第50页
        2.4 植株微量元素的测定第5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0-62页
        3.1 OsLPR1超表达、RNAi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第50-53页
        3.2 OsLPR1超表达、RNAi对水稻苗期株高根长的影响第53-55页
        3.3 OsLPR1超表达、RNAi对水稻苗期生物量的影响第55-57页
        3.4 OsLPR1超表达、RNAi对水稻苗期养分利用的影响第57-62页
    4. 讨论第62-65页
全文结论第65-67页
创新点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附录第75-97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7-99页
致谢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叶色白化基因BH6的图位克隆
下一篇:水稻转录因子基因OsPHR3在磷氮利用过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