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专线车站站外曲线参数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高速铁路的发展 | 第11-14页 |
| ·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20页 |
| 2 站外曲线参数研究 | 第20-34页 |
| ·客运站的配置 | 第20-21页 |
| ·站外曲线参数分析 | 第21-26页 |
| ·圆曲线半径分析 | 第21-23页 |
| ·缓和曲线长度分析 | 第23-26页 |
| ·车站站外曲线超高匹配要求分析 | 第26-28页 |
| ·尽头式车站站外曲线超高匹配要求分析 | 第26页 |
| ·通过式车站站外曲线超高匹配要求分析 | 第26-28页 |
| ·车站站外曲线距车站间距分析 | 第28页 |
| ·速度与曲线半径匹配关系分析 | 第28-30页 |
| ·车站两端曲线半径合理取值分析 | 第30-32页 |
| ·尽头式车站站外曲线半径取值分析 | 第30-31页 |
| ·通过式车站站外曲线半径取值分析 | 第31-32页 |
| ·小结 | 第32-34页 |
| 3 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4-48页 |
| ·多体系统动力学简介 | 第34-35页 |
| ·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发展 | 第34页 |
| ·多体系统建模的基本概念 | 第34-35页 |
| ·车辆的动力学方程模型 | 第35-40页 |
| ·车辆系统的铰接及力元种类 | 第35页 |
| ·轮轨接触模型 | 第35-37页 |
| ·不平顺与车辆激励 | 第37-40页 |
| ·在SIMPCAK中建立整车动力学模型 | 第40-46页 |
| ·建模分析 | 第40-41页 |
| ·整车参数选取 | 第41-42页 |
| ·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42-46页 |
| ·小结 | 第46-48页 |
| 4 车辆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48-86页 |
| ·车辆动力学计算内容和评价标准 | 第48-50页 |
| ·尽头式车站站外曲线动力性能分析 | 第50-76页 |
| ·曲线半径对车线动力响应影响分析 | 第50-63页 |
| ·运行速度对车线动力响应影响分析 | 第63-76页 |
| ·通过式车站站外曲线动力性能分析 | 第76-84页 |
| ·舒适度水平对车线动力响应影响分析 | 第76-81页 |
| ·运行速度对动力性能指标影响分析 | 第81-84页 |
| ·小节 | 第84-86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6-90页 |
| ·研究结论 | 第86-88页 |
| ·展望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 作者简历 | 第92-96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