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产能过剩的概念 | 第12页 |
1.2.2 产能过剩的测度 | 第12-13页 |
1.2.3 产能过剩的成因 | 第13-14页 |
1.2.4 产能过剩的治理 | 第14-16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6-17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文章创新点 | 第17-18页 |
2“走出去”化解产能过剩的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21页 |
2.1.1 产能过剩 | 第18-19页 |
2.1.2 国际产业转移 | 第19-20页 |
2.1.3“走出去”战略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垄断优势理论 | 第21页 |
2.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21-22页 |
2.2.3 边际产业扩张论 | 第22-23页 |
2.2.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第23-24页 |
3 钢铁行业存在的问题及产能过剩的原因 | 第24-32页 |
3.1 钢铁行业存在的问题 | 第24-29页 |
3.1.1 产能利用率较低 | 第24页 |
3.1.2 经营效益大幅下滑 | 第24-27页 |
3.1.3 资源供应紧张 | 第27-28页 |
3.1.4 环境承载力负荷加大 | 第28页 |
3.1.5 恶性竞争加剧 | 第28-29页 |
3.2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 | 第29-32页 |
3.2.1 需求萎缩引致产能过剩 | 第29-30页 |
3.2.2 过度投资带来产能过剩 | 第30页 |
3.2.3 结构性的产能过剩 | 第30-31页 |
3.2.4 体制性的产能过剩 | 第31-32页 |
4“走出去”化解产能过剩的可行性 | 第32-37页 |
4.1 新兴市场国家具有广大的基建需求 | 第32-33页 |
4.2 我国钢铁行业本身具有综合竞争优势 | 第33-35页 |
4.2.1 产品质量走向精良 | 第33页 |
4.2.2 绿色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 第33-34页 |
4.2.3 企业管理能力大幅提升 | 第34-35页 |
4.3“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其提供了政策支持 | 第35-37页 |
4.3.1“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 | 第35-36页 |
4.3.2“一带一路”助推“走出去”的企业实现产业升级 | 第36-37页 |
5“走出去”化解产能过剩的路径选择及政策保障 | 第37-49页 |
5.1“走出去”的区位选择 | 第37-42页 |
5.1.1 以边际产业扩张论为依托的区位选择 | 第37-41页 |
5.1.2 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依据的区位选择——钢铁技术寻求型的区位选择 | 第41-42页 |
5.1.3 小结 | 第42页 |
5.2“走出去”的方式选择 | 第42-47页 |
5.2.1 绿地新建 | 第42页 |
5.2.2 跨国并购 | 第42-43页 |
5.2.3 国际工程承包 | 第43页 |
5.2.4 钢铁企业“走出去”的具体方式选择 | 第43-47页 |
5.3 政策保障 | 第47-49页 |
5.3.1 政府应为企业提供信息支持与服务 | 第47页 |
5.3.2 强化钢铁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机制 | 第47页 |
5.3.3 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及应对机制 | 第47-48页 |
5.3.4 积极培育人才,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 | 第48-49页 |
6 总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