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6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地层及沉积特征 | 第10-12页 |
1.2.2 油气地质条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4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21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17页 |
2.2 研究区构造单元划分 | 第17-19页 |
2.2.1 欧龙布鲁克地块 | 第18页 |
2.2.2 宗务隆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裂陷带 | 第18-19页 |
2.3 大地构造背景分析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地层特征 | 第21-43页 |
3.1 柴北缘地层分区 | 第21-23页 |
3.2 剖面介绍 | 第23-34页 |
3.2.1 石灰沟剖面 | 第23-26页 |
3.2.2 城墙沟与穿山沟剖面 | 第26-30页 |
3.2.3 尕海南山及旺尕秀剖面 | 第30-34页 |
3.3 钻井岩心描述 | 第34-38页 |
3.3.1 柴页2井 | 第34-36页 |
3.3.2 ZK5-1 与ZK5-2 井 | 第36-38页 |
3.4 地层对比 | 第38-43页 |
3.4.1 剖面对比 | 第38-40页 |
3.4.2 连井对比 | 第40-43页 |
第四章 沉积特征 | 第43-65页 |
4.1 沉积相标志 | 第43-46页 |
4.1.1 岩性特征 | 第43-45页 |
4.1.2 沉积构造 | 第45-46页 |
4.1.3 古生物 | 第46页 |
4.2 沉积相类型 | 第46-57页 |
4.2.1 冲积扇沉积 | 第47-48页 |
4.2.2 砂砾质高能碎屑海岸沉积 | 第48-50页 |
4.2.3 混积低能泥质碎屑海岸沉积 | 第50-51页 |
4.2.4 混积碳酸盐台地沉积 | 第51-54页 |
4.2.5 风暴沉积 | 第54-57页 |
4.3 沉积相组合模式及沉积演化 | 第57-58页 |
4.4 控制因素 | 第58-59页 |
4.4.1 构造运动 | 第58页 |
4.4.2 海平面变化 | 第58-59页 |
4.4.3 古气候 | 第59页 |
4.4.4 古坡脚 | 第59页 |
4.5 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59-65页 |
4.5.1 野外剖面 | 第59-61页 |
4.5.2 地震相特征 | 第61-62页 |
4.5.3 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62-65页 |
第五章 油气地质意义 | 第65-79页 |
5.1 烃源岩特征 | 第65-72页 |
5.1.1 有效烃源岩评价标准 | 第65-66页 |
5.1.2 烃源岩丰度 | 第66-69页 |
5.1.3 烃源岩类型 | 第69-70页 |
5.1.4 有利烃源岩层位 | 第70-72页 |
5.2 储层特征 | 第72-75页 |
5.2.1 储层分类 | 第72-73页 |
5.2.2 储层评价 | 第73-75页 |
5.3 盖层特征 | 第75-77页 |
5.4 生储盖组合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