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新闻学论文

建构主义视角下“密苏里方法”对我国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启示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8-24页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创新之处第8-10页
        1.1.1 选题背景第8-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1.3 创新之处第10页
    1.2 文献综述第10-15页
        1.2.1 我国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教育第10-14页
        1.2.2 我国对密苏里新闻教育的研究第14-15页
    1.3 建构主义与研究生教育第15-23页
        1.3.1 建构主义的兴起与发展第15-16页
        1.3.2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第16-19页
        1.3.3 “实习场”与“实践共同体”第19-20页
        1.3.4 建构主义与研究生教育第20-23页
    1.4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4.1 研究目的第23页
        1.4.2 研究内容第23页
        1.4.3 研究设计第23-24页
2 密苏里新闻教育与“密苏里方法”第24-28页
    2.1 密苏里新闻教育的兴起及其发展第24-25页
    2.2 “密苏里方法”第25-28页
3 建构主义视角下密苏里新闻学院的硕士教育第28-42页
    3.1 “密苏里方法”的课程体系第28-34页
        3.1.1 专业设置第28-29页
        3.1.2 课程设置第29-34页
    3.2 “密苏里方法”的实践体系第34-37页
        3.2.1 实践平台第34-35页
        3.2.2 “实习场”第35-36页
        3.2.3 “实践共同体”第36-37页
    3.3 “密苏里方法”的支撑体系第37-38页
        3.3.1 师资结构第37-38页
        3.3.2 雷诺兹新闻研究中心第38页
    3.4 “密苏里方法”的优越性与局限性第38-42页
4 我国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与密苏里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的异同第42-56页
    4.1 我国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第42-53页
        4.1.1 综合性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第42-45页
        4.1.2 专门性传媒人才培养院校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第45-51页
        4.1.3 部校共建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以复旦大学为例第51-53页
        4.1.4 小结第53页
    4.2 我国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与密苏里硕士培养的对比第53-56页
5 “密苏里方法”对我国人才培养的启示第56-62页
    5.1 优化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56-58页
        5.1.1 整合现有课程资源,增加前沿课程第56-57页
        5.1.2 创新学生学业管理模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第57-58页
    5.2 调整专业方向,优化教学模式第58-59页
        5.2.1 细分专业方向,把握业界动向第58页
        5.2.2 优化教学模式,激发自主学习能力第58-59页
    5.3 完善实习(实践)体制,让“积累经验”落到实处第59-61页
        5.3.1 建立“实习场”与“实践共同体”第60-61页
        5.3.2 完善实习机制第61页
    5.4 兼顾特色,合作共赢第61-62页
致谢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附录第68-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教育公平、区域均衡发展与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央财政投入研究
下一篇:中国高等教育改革20年的回顾与反思(1995-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