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新型混合连肢墙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2-34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2页
        1.2.1 钢筋混凝土连梁与剪力墙节点第14-16页
        1.2.2 钢连梁与混凝土墙节点第16-20页
        1.2.3 钢—混凝土组合连梁与剪力墙节点第20-22页
        1.2.4 型钢混凝土边缘构件混合连肢墙节点第22页
    1.3 连梁与剪力墙节点连接形式第22-24页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4-26页
        1.4.1 课题研究意义第24页
        1.4.2 本文研究内容第24-26页
    参考文献第26-34页
2 新型混合连肢墙足尺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第34-66页
    2.1 试验目的第34-35页
    2.2 试件设计第35-43页
        2.2.1 原型结构的建立第35页
        2.2.2 试验模型的选取第35-36页
        2.2.3 试件设计方法第36-39页
        2.2.4 试件基本信息第39-43页
    2.3 试件制作及材料性能第43-47页
        2.3.1 试件的制作第43-44页
        2.3.2 钢材材性第44-45页
        2.3.3 钢筋材性第45-46页
        2.3.4 混凝土材性第46-47页
    2.4 加载方案第47-50页
        2.4.1 加载方式第47-48页
        2.4.2 加载装置第48-49页
        2.4.3 加载制度第49-50页
    2.5 测量内容第50-52页
        2.5.1 力观测第50页
        2.5.2 应变观测第50-51页
        2.5.3 位移观测第51-52页
        2.5.4 裂缝观测第52页
    2.6 试验过程描述第52-61页
        2.6.1 试件 SCF-1第53-54页
        2.6.2 试件 SCF-2第54-56页
        2.6.3 试件 SCF-3第56-57页
        2.6.4 试件 FCF-1第57-59页
        2.6.5 试件 FCF-2第59页
        2.6.6 试件 CF-1第59-61页
    2.7 节点破坏机理分析第61-62页
    2.8 本章小结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3 新型混合连肢墙体系节点试验结果分析第66-102页
    3.1 滞回曲线分析第66-68页
    3.2 骨架曲线第68-71页
    3.3 承载力、位移实测结果及分析第71-73页
        3.3.1 承载力及位移第71-72页
        3.3.2 位移延性第72-73页
    3.4 耗能能力第73-74页
    3.5 刚度与强度退化第74-77页
        3.5.1 刚度退化第74-75页
        3.5.2 强度退化第75-77页
    3.6 节点变形分析第77-83页
        3.6.1 节点核心区及连梁腹板剪切变形第77-79页
        3.6.2 梁端塑性铰区转角第79-81页
        3.6.3 节点上下墙体局部转角第81-82页
        3.6.4 变形组成第82-83页
    3.7 钢筋及型钢应变实测结果及分析第83-99页
        3.7.1 钢连梁应变分析第84-88页
        3.7.2 型钢柱腹板应变分析第88-90页
        3.7.3 节点域钢腹板应变分析第90-92页
        3.7.4 节点域腹板、梁腹板、梁翼缘应变对比分析第92-94页
        3.7.5 纵筋应变分析第94-96页
        3.7.6 箍筋应变分析第96-97页
        3.7.7 水平分布钢筋应变分析第97-99页
    3.8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2页
4 新型混合连肢墙节点滞回性能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第102-130页
    4.1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过程第102-103页
    4.2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第103-110页
        4.2.1 材料本构关系第103-106页
        4.2.2 单元类型的选取第106-107页
        4.2.3 网格的划分第107-108页
        4.2.4 边界条件及加载第108-109页
        4.2.5 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的模拟第109-110页
        4.2.6 求解方法第110页
    4.3 剪切屈服型节点有限元模型的验证第110-115页
        4.3.1 滞回曲线对比第110-111页
        4.3.2 骨架曲线对比第111-112页
        4.3.3 破坏过程第112-115页
    4.4 弯曲屈服型节点有限元模型的验证第115-120页
        4.4.1 滞回曲线对比第115-116页
        4.4.2 骨架曲线对比第116-117页
        4.4.3 破坏过程第117-120页
    4.5 弱节点有限元模型的验证第120-126页
        4.5.1 滞回曲线对比第120页
        4.5.2 骨架曲线对比第120-122页
        4.5.3 破坏过程第122-126页
    4.6 本章小结第126-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0页
5 新型混合连肢墙体系弱节点有限元参数分析第130-160页
    5.1 混合连肢墙弱节点试件设计第130-134页
        5.1.1 BASE 试件设计第130-131页
        5.1.2 参数试件的设计第131-134页
    5.2 加载制度第134页
    5.3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第134-156页
        5.3.1 BASE 试件第134-139页
        5.3.2 WT 系列试件第139-141页
        5.3.3 WH 系列试件第141-143页
        5.3.4 节点域钢腹板体积对承载力的影响第143-145页
        5.3.5 FT 系列试件第145-146页
        5.3.6 SD 系列试件第146-149页
        5.3.7 HRD 系列试件第149-151页
        5.3.8 FBP 系列试件第151-152页
        5.3.9 ACR 系列试件第152-154页
        5.3.10 CS 系列试件第154-156页
    5.4 本章小结第156-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60页
6 新型混合连肢墙节点核心区及钢连梁承载力计算方法第160-184页
    6.1 节点受力状态分析及核心区水平剪力计算第160-168页
        6.1.1 研究对象第160-161页
        6.1.2 节点核心区受力分析第161-162页
        6.1.3 节点核心区总水平剪力第162-164页
        6.1.4 节点各部分承担的水平剪力第164-168页
    6.2 节点核心区抗剪机理及承载能力第168-173页
        6.2.1 基本假定第168-169页
        6.2.2 型钢腹板承载力第169-170页
        6.2.3 核心区箍筋承载力第170-171页
        6.2.4 混凝土承载力第171-172页
        6.2.5 混合连肢墙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第172-173页
    6.3 钢连梁承载力计算第173-176页
        6.3.1 剪切屈服型钢连梁第173-175页
        6.3.2 弯曲型破坏钢连梁第175-176页
    6.4 连梁与混凝土暗柱应力传递第176-177页
    6.5 算例第177-181页
        6.5.1 剪切屈服型节点(SCF)第177-179页
        6.5.2 弯曲屈服型节点(FCF)第179-181页
    6.6 本章小结第181-182页
    参考文献第182-184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84-188页
    7.1 结论第184-186页
    7.2 展望第186-188页
致谢第188-190页
附录第190-191页

论文共1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流控芯片中水溶性量子点的可控制备及病毒的荧光标记
下一篇:基于欧债危机视角下的最优货币区理论与实践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