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合成树脂与塑料工业论文--缩聚类树脂及塑料论文--聚酰亚胺类及塑料论文

高耐热聚酰亚胺的合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4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聚酰亚胺概述第10-11页
    1.3 聚酰亚胺的分类第11-13页
    1.4 聚酰亚胺的合成方法第13-14页
        1.4.1 一步法合成聚酰亚胺第13-14页
        1.4.2 二步法合成聚酰亚胺第14页
    1.5 聚酰亚胺材料的应用第14-16页
        1.5.1 膜材料第14-15页
        1.5.2 胶黏剂第15页
        1.5.3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第15-16页
    1.6 线型聚硅氧烷第16-20页
    1.7 聚硅氧烷对聚酰亚胺的改性第20-22页
        1.7.1 端基水解改性法第20-21页
        1.7.2 共聚改性法第21页
        1.7.3 接枝改性法第21-22页
    1.8 聚硅氧烷-聚酰亚胺共聚物的性能及应用第22-23页
        1.8.1 共聚物在介电材料的研究第22页
        1.8.2 气体分离膜材料的研究第22-23页
    1.9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第23-24页
第二章 端氨基聚二甲基二苯基硅氧烷分子结构设计与合成研究第24-33页
    2.1 引言第24-25页
    2.2 实验部分第25-26页
        2.2.1 实验原料第25页
        2.2.2 实验设备第25页
        2.2.3 双端氨基聚硅氧烷低聚物的合成第25-26页
    2.3 性能测试第26页
        2.3.1 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26页
        2.3.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1HNMR)第26页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26-32页
        2.4.1 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26-27页
        2.4.2 核磁分析(~1HNMR)第27-28页
        2.4.3 聚合温度的影响第28-29页
        2.4.4 催化剂用量第29-30页
        2.4.5 促进剂用量第30-31页
        2.4.6 不同结构的聚硅氧烷对分子量的影响第31-32页
    2.5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热固性聚酰亚胺的合成第33-50页
    3.1 引言第33页
    3.2 实验部分第33-36页
        3.2.1 实验原料第33-34页
        3.2.2 实验设备第34-35页
        3.2.3 封端剂苯乙炔基邻苯二甲酸酐的合成第35页
        3.2.4 热固性聚酰亚胺的合成第35-36页
    3.3 性能测试第36-37页
        3.3.1 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36-37页
        3.3.2 聚酰亚胺-硅氧烷溶解性测试第37页
        3.3.3 接触角测试第37页
        3.3.4 热失重分析(TGA)第37页
        3.3.5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第37页
        3.3.6 共聚物流变性能分析第37页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37-48页
        3.4.1 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37-39页
        3.4.2 聚酰亚胺-硅氧烷共聚物溶解性分析第39-40页
        3.4.3 接触角性能测试第40-42页
        3.4.4 热稳定性分析第42-45页
        3.4.5 共聚物热性能分析第45-46页
        3.4.6 聚酰亚胺-硅氧烷共聚物流变性能分析第46-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四章 结论第50-52页
致谢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作者简介第57-5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安市中学生学习策略研究--以经发学校和阎良区第二中学为例
下一篇:河南省县级普通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