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飞机驾驶舱显控界面优化设计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现状 | 第13-14页 |
1.4 课题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4.1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飞机座舱显控界面介绍 | 第17-23页 |
2.1 飞机座舱显示界面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 第17-19页 |
2.1.1 第一代:机电仪表驾驶舱 | 第17页 |
2.1.2 第二代:电子显示仪表驾驶舱 | 第17-18页 |
2.1.3 第三代:玻璃驾驶舱 | 第18页 |
2.1.4 第四代:彩色液晶显示驾驶舱 | 第18页 |
2.1.5 飞机驾驶舱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2.2 航空仪表的构成 | 第19-20页 |
2.2.1 功能分类 | 第19页 |
2.2.2 按照工作原理分类 | 第19-20页 |
2.3 小型飞机座舱的布局准则 | 第20-23页 |
2.3.1 座舱显示界面的基本布局准则 | 第20-21页 |
2.3.2 飞机座舱显示界面的划分 | 第21-23页 |
第3章 影响飞机座舱显控界面设计的要素分析 | 第23-36页 |
3.1 驾驶舱设计中人的因素 | 第23-29页 |
3.1.1 飞行员失误现象研究 | 第23-24页 |
3.1.2 飞行员疲劳性分析 | 第24-25页 |
3.1.3 飞机驾驶舱人机要素分析 | 第25-27页 |
3.1.4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视觉反应分析 | 第27-29页 |
3.2 视觉信息编码对座舱界面设计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1 视觉信息编码的涵盖范畴 | 第29页 |
3.2.2 视觉信息编码的应用规范 | 第29-30页 |
3.3 光环境对飞机座舱显示工效的影响分析 | 第30-32页 |
3.3.1 飞机座舱的光环境分析 | 第30-31页 |
3.3.2 飞机座舱的照度分析 | 第31-32页 |
3.3.3 飞机座舱显示系统的亮度分析 | 第32页 |
3.4 低空飞行的特性研究 | 第32-33页 |
3.4.1 小型飞机的领航特点 | 第32-33页 |
3.4.2 利用地标分辨航向 | 第33页 |
3.4.3 使用无线设备领航 | 第33页 |
3.4.4 气象条件的影响 | 第33页 |
3.5 飞行过程中的特殊情况预警 | 第33-36页 |
3.5.1 飞机安全预警的意义和范围 | 第33-34页 |
3.5.2 低空风切变预警 | 第34页 |
3.5.3 飞机防撞系统分析 | 第34-35页 |
3.5.4 飞机地形防撞系统 | 第35-36页 |
第4章 基于量化研究的小型飞机驾驶舱显控界面设计 | 第36-51页 |
4.1 眼动实验介绍 | 第36-39页 |
4.1.1 眼动实验原理及简介 | 第36页 |
4.1.2 眼动仪简介 | 第36-37页 |
4.1.3 眼动数据及其分析 | 第37页 |
4.1.4 眼动实验的意义 | 第37-38页 |
4.1.5 眼动实验在航空领域的应用 | 第38-39页 |
4.2 基于眼动实验的座舱显示效率分析 | 第39-51页 |
4.2.1 主飞行显示器参数识别效率的实验分析 | 第39-43页 |
4.2.2 目标图符认知实验 | 第43-45页 |
4.2.3 主飞行显示器背景色彩实验分析 | 第45-49页 |
4.2.4 飞机预警识别实验 | 第49-51页 |
第5章 基于实验结论的座舱界面显示优化设计及验证 | 第51-65页 |
5.1 基于实验的小型飞机座舱显示界面优化设计 | 第51-59页 |
5.1.1 眼动实验原理及简介 | 第51-55页 |
5.1.2 多功能显示器界面设计 | 第55-59页 |
5.1.3 座舱内部实际应用效果 | 第59页 |
5.2 设计的实验验证 | 第59-65页 |
5.2.1 主观问卷验证 | 第59页 |
5.2.2 设计方案对比实验 | 第59-63页 |
5.2.3 设计方案验证分析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