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论文--心脏疾病论文--心律失常论文

可穿戴式系统心电信号压缩感知与心律失常分类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绪论第11-33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2 心电信号第13-17页
        1.2.1 心电信号产生的基本原理第13页
        1.2.2 心电信号组成第13-14页
        1.2.3 心律失常的分类第14-17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30页
        1.3.1 可穿戴式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现状第17-23页
        1.3.2 心电信号自动分类的研究现状第23-30页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第30-33页
第2章 自适应预处理与基于Pan-Tompkins的QRS特征波检测第33-50页
    2.1 引言第33页
    2.2 基于扩展递归最小二乘法的心电信号预处理第33-38页
        2.2.1 心电信号中的噪声类型第33-34页
        2.2.2 递归最小二乘法第34-37页
        2.2.3 基于扩展递归最小二乘法的自适应心电信号预处理方法第37-38页
    2.3 基于Pan-Tompkins的QRS特征波检测算法第38-41页
        2.3.1 带通滤波第39页
        2.3.2 微分第39-40页
        2.3.3 平方第40页
        2.3.4 移动窗口积分第40页
        2.3.5 自适应阈值第40-41页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1-49页
        2.4.1 心电信号预处理实验第41-44页
        2.4.2 QRS复波检测实验第44-49页
    2.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3章 基于压缩感知的心电信号压缩与重构第50-78页
    3.1 引言第50页
    3.2 压缩感知第50-54页
        3.2.1 信号稀疏表示第51-52页
        3.2.2 观测矩阵的设计第52-54页
        3.2.3 信号重构第54页
    3.3 基于“分—合”式字典学习的心电信号压缩感知第54-61页
        3.3.1 常用的字典学习方法第54-57页
        3.3.2“分—合”式字典学习方法第57-59页
        3.3.3 基于“分—合”式字典学习的心电信号压缩感知方法第59-61页
    3.4 基于时空稀疏模型的多通道心电信号压缩感知第61-65页
        3.4.1 时空稀疏模型第61-63页
        3.4.2 多通道心电信号压缩感知方法第63-65页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5-77页
        3.5.1 基于“分—合”式字典学习的心电信号压缩感知实验第65-70页
        3.5.2 基于时空稀疏模型的多通道心电信号压缩感知实验第70-77页
    3.6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4章 心电信号特征提取与半监督学习自动分类第78-101页
    4.1 引言第78-79页
    4.2 基于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的心电信号特征提取第79-83页
        4.2.1 小波变换特征提取法第79-80页
        4.2.2 主成分分析特征提取法第80-82页
        4.2.3 改进的主成分分析特征提取法第82-83页
    4.3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半监督学习的心电信号分类第83-87页
        4.3.1 支持向量机第83-84页
        4.3.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第84-85页
        4.3.3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半监督学习的心电信号分类方法第85-87页
    4.4 心电信号的直接特征提取与分类方法第87-88页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88-99页
        4.5.1 实验设置第88-90页
        4.5.2 心电信号特征提取实验第90-94页
        4.5.3 心电信号分类实验第94-98页
        4.5.4 心电信号直接特征提取与分类实验第98-99页
    4.6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第5章 实验研究第101-110页
    5.1 引言第101页
    5.2 实验数据第101-102页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02-109页
        5.3.1 预处理第102-105页
        5.3.2 QRS特征波检测第105-106页
        5.3.3 压缩与重构第106-108页
        5.3.4 特征提取与分类第108-109页
    5.4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10-113页
    6.1 结论第110-111页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第111-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7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巴赫金文学理论与90年代后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
下一篇:黄芩中水杨酸与黄芩苷黄芩素含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