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文学理论论文--文艺美学论文

新时期美学创新的典范--论曾繁仁美学思想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5页
导论第15-29页
 一、研究现状综述第15-17页
 二、从新时期的美学学术转型看曾繁仁美学第17-20页
 三、曾繁仁美学的学理主脉:存在论美学第20-24页
 四、曾繁仁美学的理论个性第24-29页
第一章 曾繁仁文艺美学论:由本质论到经验论第29-50页
 第一节 文艺美学的学科生成第29-34页
  一、文艺美学的生成语境:艺术的审美回归第29-31页
  二、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第31-34页
 第二节 文艺美学的学科特性第34-45页
  一、文艺美学的学科属性:人文学科第34-35页
  二、文艺美学的研究对象:审美经验第35-42页
  三、文艺美学的研究方法:审美经验现象学方法第42-45页
 第三节 文艺学的学科建设第45-50页
  一、面对中西文论:去粗存精第45-47页
  二、建设新文论的方法:综合比较第47-50页
第二章 曾繁仁美育论:由思辨美学到人生美学第50-92页
 第一节 美育的本质论第50-59页
  一、美育本质观:和谐美育论第50-52页
  二、审美教育之“情感”:审美情感第52-54页
  三、曾繁仁对马克思美育本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第54-59页
 第二节 美育与德、智、体的关系第59-67页
  一、美育与德育的关系第59-60页
  二、美育与智育的关系第60-62页
  三、美育与体育的关系第62-64页
  四、美育代宗教第64-67页
 第三节 美育的作用与意义第67-76页
  一、美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生活的艺术家第67-69页
  二、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培养情商第69-71页
  三、美育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和协调第71-76页
 第四节 美育的实施途径第76-85页
  一、美育实施的指导思想:有机整体观第76-78页
  二、美育实施的主要途径:艺术教育第78-81页
  三、美育实施的目标:审美力的培养与情操的培育第81-85页
 第五节 现代美育的学科建设第85-92页
  一、现代美育的学科定位:人文学科第85-87页
  二、当代美育建设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第87-89页
  三、美育学科的研究方法:人学的研究方法第89-92页
第三章 曾繁仁生态美学论:由人类中心到生态整体第92-145页
 第一节 生态美学的产生背景第92-102页
  一、生态美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第93-95页
  二、生态美学产生的哲学与文化背景:由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整体第95-98页
  三、生态美学产生的文学背景:生态批评的兴起与发展第98-102页
 第二节 生态美学的理论指导第102-109页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实践观具有浓郁的生态审美意识第102-103页
  二、“异化的扬弃”包含有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思想第103-104页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体现了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哲学维度第104-105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第105-109页
 第三节 生态美学的西方资源第109-120页
  一、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生态美学资源第109-111页
  二、海德格尔的生态审美观第111-113页
  三、西方20 世纪兴起的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第113-115页
  四、基督教文化中的生态资源:生态神学第115-120页
 第四节 生态美学的中国资源第120-128页
  一、儒家的生态智慧:仁者爱人第120-121页
  二、《周易》中的生态审美智慧:“生生为易”第121-123页
  三、道家的生态审美智慧:“道法自然”第123-128页
 第五节 生态美学的内涵第128-139页
  一、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内涵第128-130页
  二、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130-132页
  三、生态美学的基本范畴第132-139页
 第六节 生态美学建设的反思第139-145页
  一、生态美学是后现代语境下的新兴学科第139-141页
  二、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联系与区别第141-143页
  三、生态美学的发展路径:全球视野,中国经验第143-145页
结语:新时期美学转型的旗帜第145-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4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49-150页
致谢第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上唯美风:上海唯美主义思潮研究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