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总务工作论文

小学校园暴力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牡丹江市A小学为例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0页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一) 研究的目的第10-11页
        (二) 研究的意义第11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四、研究方法第15-16页
        (一) 文献研究法第15页
        (二) 问卷调查法第15页
        (三) 访谈法第15-16页
        (四) 因素分析法第16页
    五、创新之处第16-17页
第二章 关于校园暴力的基本理论问题第17-28页
    一、校园暴力的界定第17-18页
        (一) 暴力第17页
        (二) 校园暴力第17-18页
    二、校园暴力的主要类型第18-24页
        (一) 根据暴力主体的角度划分第18-21页
        (二) 根据暴力行为伤害类型划分第21-24页
    三、我国校园暴力的特点第24-25页
        (一) 暴力事件频繁发生,暴力行为恶劣第24页
        (二) 暴力起因多与欺霸行为有关第24页
        (三) 学生对教师的暴力事件增多第24页
        (四) 学生家长参与的暴力事件增多第24-25页
        (五) 女生参与暴力事件增多第25页
        (六) 受害者不愿求救第25页
    四、校园暴力的危害第25-28页
        (一) 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危害第26页
        (二) 对教师的身心健康产生危害第26-27页
        (三) 对校园正常秩序的破坏第27页
        (四) 对家庭生活带来干扰第27页
        (五) 对社会文明、法制的发展带来阻碍第27-28页
第三章 牡丹江市A小学校园暴力的现状第28-37页
    一、研究目的第28页
    二、研究对象第28-30页
    三、研究方法第30-31页
        (一) 问卷调查法第30-31页
        (二) 访谈法第31页
    四、研究步骤第31-32页
        (一) 问卷调查法第31页
        (二) 访谈法第31-32页
    五、结果分析第32-37页
        (一) 牡丹江市A小学校园暴力现状第32-36页
        (二) 调查结果讨论第36-37页
第四章 牡丹江市A小学校园暴力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7-42页
    一、主观因素第37-38页
        (一) 性格差异第37页
        (二) 学习成绩第37页
        (三) 性别差异第37-38页
    二、客观因素第38-42页
        (一) 家庭因素第38-39页
        (二) 学校因素第39页
        (三) 教师因素第39-41页
        (四) 社会因素第41-42页
第五章 牡丹江市A小学校园暴力的预防和干预第42-49页
    一、学生自我调节和控制第42页
        (一)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第42页
        (二) 加强自身的防范意识第42页
    二、家长应采取的预防和干预措施第42-44页
        (一) 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第42-43页
        (二) 重视亲子关系第43页
        (三) 正确引导孩子对暴力行为的认识第43页
        (四) 监督孩子的同伴交往,养成良好习惯第43页
        (五) 尊重学校教师,促进家校合作第43-44页
    三、教师应采取的预防和干预措施第44-46页
        (一) 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重视言传身教作用第44页
        (二) 教师要增强安全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第44-45页
        (三) 教师要重视师生关系,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第45页
        (四) 教师要提高管理能力,采取积极引导方式第45页
        (五)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依法实施教育惩戒第45页
        (六) 教师要宣扬法律知识,鼓励学生大胆维权第45页
        (七) 教师要注重家校合作,主动采取有效沟通第45-46页
    四、学校应采取的预防和干预措施第46-47页
        (一) 组织普法活动,重视法制教育第46页
        (二) 开展教师培训,教师依法施教第46页
        (三) 加强校园管理,维护校园安全第46-47页
        (四) 联系社会各界,共创和谐校园第47页
    五、社会应采取的预防和干预措施第47-49页
        (一) 加强“警校”联系第47页
        (二) 网络媒体,正确引导第47-48页
        (三) 教育部门,加强管理第48-49页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附录第54-6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0-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爱尔兰实施“过渡年教育项目”的经验及启示
下一篇: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调查研究--以哈尔滨市A小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