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可转换债券融资方式应用及其效果评价研究--以国电电力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3-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1 理论意义第13-14页
        1.2.2 实际意义第14页
    1.3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5-17页
        1.4.1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2 技术路线第16-17页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第17-27页
    2.1 公司融资的基本理论第17-18页
        2.1.1 啄食理论第17页
        2.1.2 资本结构理论第17-18页
    2.2 融资方式对企业的影响研究综述第18-21页
        2.2.1 债权融资对公司的影响第18-19页
        2.2.2 股权融资对公司的影响第19-20页
        2.2.3 混合型证券第20-21页
    2.3 可转换债券在我国的应用第21-27页
        2.3.1 可转换债券的概念与特点第21-22页
        2.3.2 可转换债券的应用第22-23页
        2.3.3 我国可转换债券应用的发展历程第23-25页
        2.3.4 我国可转换债券应用的相关政策第25-27页
3 国电电力可转换债券融资方案及其实施第27-41页
    3.1 国电电力的行业简介及背景介绍第27-29页
        3.1.1 国电电力的行业简介第27页
        3.1.2 国电电力的背景介绍第27-28页
        3.1.3 国电历次融资规模与方式第28-29页
    3.2 国电电力发行可转换债券必要性分析第29-35页
        3.2.1 缓解现金压力第29-31页
        3.2.2 降低国电的融资成本第31-32页
        3.2.3 优化国电的现有资本结构第32-34页
        3.2.4 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第34-35页
    3.3 国电电力发行可转换债券的融资方案第35-37页
        3.3.1 2003 年可转换债券的融资过程第35-36页
        3.3.2 2011 年可转换债券的融资过程第36-37页
    3.4 国电电力相关变化第37-41页
        3.4.1 资金变化及股本变化第37-38页
        3.4.2 融资结构变化第38-40页
        3.4.3 债务结构变化第40-41页
4 国电电力两次可转换债券融资效果分析第41-56页
    4.1 分析目的与过程第41-42页
        4.1.1 分析目的第41页
        4.1.2 数据来源第41页
        4.1.3 分析方法与过程第41-42页
    4.2 国电电力两次可转债融资的情况对比第42-45页
        4.2.1 条款对比第42页
        4.2.2 实施结果的对比第42-45页
    4.3 国电电力长期财务绩效第45-51页
        4.3.1 债务风险分析第45-46页
        4.3.2 成长性分析第46-48页
        4.3.3 盈利性分析第48-50页
        4.3.4 营运能力分析第50-51页
    4.4 国电电力市场绩效第51-56页
        4.4.1 市场增值分析第52-53页
        4.4.2 投资者回报分析第53-56页
5 国电电力可转换债券应用效果评价第56-61页
    5.1 可转换债券应用效果评价第56页
    5.2 可转换债券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第56-58页
        5.2.1 对主体认识不足,条款设计缺少平衡第56-57页
        5.2.2 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第57页
        5.2.3 投资者回报过低第57-58页
        5.2.4 规模过大,业绩被摊薄第58页
    5.3 建议第58-61页
        5.3.1 合理设计可转债第58-59页
        5.3.2 增强对可转债主体的认识第59页
        5.3.3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第59页
        5.3.4 完善公司的内部结构第59页
        5.3.5 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第59-61页
结论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能人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生成与发展研究
下一篇:服务导向战略、制造企业服务衍生与绩效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