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外交、国际关系论文--中国外交论文--中国外交史、对外关系史论文

认知视野下李鸿章对日决策研究(1870-1895)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7-21页
    一、选题目的第7-9页
        (一)近代中日关系的选取第7页
        (二)决策者的心理认知视角的选取第7-9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4页
        (一)李鸿章与对日决策第10-12页
        (二)关于李鸿章认知与对日决策研究第12-14页
    三、研究方法、全文框架以及研究创新第14-15页
        (一)研究方法第14页
        (二)全文框架第14页
        (三)研究创新第14-15页
    四、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第15-21页
        (一)概念界定第15-18页
        (二)从微观认知层面分析对外决策的制定过程第18-20页
        (三)李鸿章在清政府外交决策中的地位第20-21页
第一章 近代中日建交前李鸿章的认知相符与知觉偏差第21-26页
    第一节 李鸿章的外交认知的来源与影响第21-22页
        一、李鸿章的个人经历第21页
        二、李鸿章外交认知的核心内容第21-22页
    第二节 中日建交前李鸿章对日认知第22-25页
    小结第25-26页
第二章 中日建交期间诱发定势影响下的认知差异第26-34页
    第一节 近代中日建交前的背景分析第26-29页
    第二节 中日双方认知差异的原因第29-33页
    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建交初期认知失调下对日外交第34-40页
    第一节 认知失调下中日换约第34-35页
    第二节 日本侵台与李鸿章认知失调第35-39页
    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历史经验与时代变迁交织下的认知变化第40-50页
    第一节 背景分析第40-43页
        一、19 世纪70年代中叶后至90年代中期的国际环境变化第40页
        二、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第40-41页
        三、中日关系曲线分析图第41-43页
    第二节 李鸿章的认知变化第43-49页
        一、从“联日”到“防日”第44-45页
        二、从“防日”走向“联俄制日”第45-49页
    小结第49-50页
结语第50-52页
    一、知觉因素是影响李鸿章对日决策的重要因素第50-51页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探索的问题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附录第56-58页
致谢第58-59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柬埔寨反越的表现及根源
下一篇:福利机构老年人精神慰藉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杨陵区社会福利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