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0页 |
1.1 中药对牛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 | 第15-17页 |
1.1.1 中药对牛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第15-16页 |
1.1.2 中药对牛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第16-17页 |
1.1.3 小结 | 第17页 |
1.2 中药对口蹄疫疫苗的影响 | 第17-19页 |
1.2.1 单味药成分对口蹄疫疫苗的影响 | 第17-18页 |
1.2.2 中药复方对口蹄疫疫苗的影响 | 第18页 |
1.2.3 小结 | 第18-19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偶蹄康对小鼠免疫机能的影响 | 第20-2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2.1.1 药物制备 | 第20页 |
2.1.2 实验动物 | 第20页 |
2.1.3 试剂与仪器 | 第20页 |
2.1.4 红细胞C3bR花环与IC花环试验 | 第20-21页 |
2.1.5 中性粒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试验 | 第21页 |
2.1.6 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试验 | 第21-22页 |
2.1.7 对小鼠脾空斑形成细胞(PFC)反应的影响 | 第22页 |
2.1.8 E玫瑰花结试验 | 第22-23页 |
2.1.9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23页 |
2.1.10 统计分析 | 第23页 |
2.2 结果 | 第23-26页 |
2.2.1 C3bR花环率与IC花环率结果 | 第23-24页 |
2.2.2 对中性粒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 | 第24页 |
2.2.3 对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 | 第24页 |
2.2.4 对PFC反应的影响 | 第24-25页 |
2.2.5 对E玫瑰花结形成的影响 | 第25-26页 |
2.2.6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26页 |
2.3 分析与讨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偶蹄康对奶牛口蹄疫疫苗抗体水平、血清细胞因子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27-3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3.1.1 复方中药制备 | 第27页 |
3.1.2 实验动物 | 第27页 |
3.1.3 试剂与仪器 | 第27页 |
3.1.4 动物分组与处理 | 第27页 |
3.1.5 血清的抗体效价检测 | 第27页 |
3.1.6 血清生化检测 | 第27-28页 |
3.1.7 血清细胞因子含量检测 | 第28页 |
3.1.8 统计分析 | 第28页 |
3.2 结果 | 第28-31页 |
3.2.1 血清抗体效价检测结果 | 第28页 |
3.2.2 生化检测结果 | 第28页 |
3.2.3 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 第28-31页 |
3.3 讨论 | 第31-34页 |
第四章 偶蹄康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与最大给药量试验 | 第34-3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4.1.1 药材与仪器 | 第34页 |
4.1.2 实验动物 | 第34页 |
4.1.3 复方中药制备 | 第34页 |
4.1.4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4.2 结果 | 第35页 |
4.2.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第35页 |
4.2.2 最大给药量试验结果 | 第35页 |
4.3 分析与讨论 | 第35-36页 |
第五章 偶蹄康对SD大鼠的亚慢性毒性实验 | 第36-4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5.1.1 药物制备 | 第36页 |
5.1.2 实验动物 | 第36页 |
5.1.3 试剂与仪器 | 第36页 |
5.1.4 动物分组与处理 | 第36页 |
5.1.5 一般检查 | 第36页 |
5.1.6 血常规检测 | 第36-37页 |
5.1.7 血清生化检测 | 第37页 |
5.1.8 病理切片制作和观察 | 第37页 |
5.1.9 统计分析 | 第37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5.2.1 一般检查 | 第37-38页 |
5.2.2 血常规检测结果 | 第38-40页 |
5.2.3 血清生化检测结果 | 第40页 |
5.2.4 药物对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第40页 |
5.2.5 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结果 | 第40-42页 |
5.3 讨论 | 第42-43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