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7-25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1.2.1 舍内湿度概述 | 第17页 |
1.2.2 湿度对家禽健康的影响 | 第17-21页 |
1.2.3 肉鸡呼吸道黏膜屏障结构与功能 | 第21-23页 |
1.3 禽舍湿度的控制 | 第23-24页 |
1.3.1 禽舍湿度的监测 | 第23页 |
1.3.2 禽舍湿度的管理 | 第23-24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不同湿度对肉鸡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第25-3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2.1.1 试验设计 | 第25-26页 |
2.1.2 饲养管理 | 第26页 |
2.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26-27页 |
2.1.4 数据分析 | 第2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2.2.1 肉鸡生长性能测定结果 | 第27-28页 |
2.2.2 肉鸡屠宰性能测定结果 | 第28页 |
2.2.3 胸肌肉品质测定结果 | 第28-30页 |
2.3 讨论 | 第30-31页 |
2.3.1 不同湿度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30页 |
2.3.2 不同湿度对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3 不同湿度对肉鸡胸肌肉品质的影响 | 第31页 |
2.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不同湿度对肉鸡血液理化指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32-4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3.1.1 试验设计 | 第32页 |
3.1.2 饲养管理 | 第32页 |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32-33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3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3.2.1 不同湿度对肉鸡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2 不同湿度对肉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34页 |
3.2.3 不同湿度对肉鸡血清氧化应激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4 不同湿度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35-37页 |
3.3 讨论 | 第37-39页 |
3.3.1 湿度对肉鸡血液指标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2 湿度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不同湿度对肉鸡气管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 第40-4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4.1.1 试验设计 | 第40页 |
4.1.2 饲养管理 | 第40页 |
4.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40-41页 |
4.1.4 统计分析 | 第41-4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4.2.1 肉鸡细菌16S rDNA的PCR扩增结果 | 第42页 |
4.2.2 肉鸡气管菌群的PCR–DGGE指纹图谱分析 | 第42-43页 |
4.2.3 肉鸡气管菌群多样性 | 第43-44页 |
4.2.4 肉鸡气管特异菌群和共性菌群分析 | 第44-45页 |
4.3 讨论 | 第45-46页 |
4.3.1 利用PCR-DGGE技术研究肉鸡呼吸道菌群多样性 | 第45页 |
4.3.2 不同湿度对肉鸡呼吸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45页 |
4.3.3 不同湿度对肉鸡气管微生物菌群结构影响 | 第45-46页 |
4.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不同湿度对肉鸡气管氧化应激及黏膜屏障的影响 | 第47-5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5.1.1 试验设计 | 第47页 |
5.1.2 饲养管理 | 第47页 |
5.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47-48页 |
5.1.4 数据分析 | 第4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5.2.1 不同湿度对肉鸡气管氧化应激的影响 | 第48-49页 |
5.2.2 不同湿度对肉鸡气管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5.2.3 不同湿度对肉鸡气管黏蛋白和细胞凋亡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50页 |
5.3 讨论 | 第50-52页 |
5.3.1 不同湿度对肉鸡气管黏膜氧化应激的影响 | 第50-51页 |
5.3.2 不同湿度对肉鸡气管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51页 |
5.3.3 不同湿度对肉鸡气管组织黏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第51页 |
5.3.4 不同湿度对肉鸡气管组织细胞凋亡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5.4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53-54页 |
6.1 结论 | 第53页 |
6.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53页 |
6.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