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30页 |
1.1 病原学 | 第15-24页 |
1.1.1 形态学与基因组结构 | 第16-17页 |
1.1.2 病毒编码蛋白及其功能 | 第17-20页 |
1.1.3 小反刍兽疫病毒分型 | 第20-21页 |
1.1.4 小反刍兽疫病毒的致病及其机制 | 第21-23页 |
1.1.5 小反刍兽疫病毒诊断 | 第23-24页 |
1.2 流行病学 | 第24-26页 |
1.2.1 易感动物 | 第24-25页 |
1.2.2 世界分布 | 第25-26页 |
1.3 疫苗研究 | 第26-29页 |
1.3.1 异源减毒株疫苗 | 第27页 |
1.3.2 同源减毒株疫苗 | 第27页 |
1.3.3 基因工程标记疫苗 | 第27-28页 |
1.3.4 多联疫苗 | 第28页 |
1.3.5 表位疫苗 | 第28-29页 |
1.4 结语 | 第29-30页 |
第二章 rPPRV-HN-F的原核表达与分析 | 第30-3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2.1.1 质粒与菌株 | 第30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0-31页 |
2.1.4 主要溶液及其配置 | 第3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1-34页 |
2.2.1 重组表达质粒的提取及其鉴定 | 第31-32页 |
2.2.2 重组表达质粒的转化 | 第32页 |
2.2.3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其SDS-PAGE分析 | 第32-33页 |
2.2.4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33页 |
2.2.5 纯化蛋白的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分析 | 第33页 |
2.2.6 重组蛋白质谱分析 | 第33-3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2.3.1 重组质粒的鉴定结果与分析 | 第34页 |
2.3.2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结果与分析 | 第34页 |
2.3.3 重组蛋白纯化后SDS-PAGE分析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2.3.4 重组蛋白的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 | 第35-36页 |
2.3.5 重组蛋白质谱分析结果 | 第36页 |
2.4 讨论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小反刍兽疫病毒囊膜蛋白抗体制备 | 第38-4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3.1.1 实验动物与细胞 | 第38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38页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8-39页 |
3.1.4 主要溶液的配置 | 第3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9-42页 |
3.2.1 抗原的制备 | 第39-40页 |
3.2.2 免疫动物 | 第40页 |
3.2.3 细胞融合 | 第40页 |
3.2.4 rPPRV-HN-F蛋白抗体阳性细胞株的筛选 | 第40页 |
3.2.5 rPPRV-HN-F蛋白阳性细胞株的亚克隆 | 第40页 |
3.2.6 rPPRV-HN-F蛋白单克隆抗体亚型与效价测定 | 第40-41页 |
3.2.7 rPPRV-HN-F蛋白单克隆抗体和阳性血清特异性检测 | 第41-42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2-45页 |
3.3.1 抗原的制备 | 第42页 |
3.3.2 动物免疫及抗体效价 | 第42页 |
3.3.3 rPPRV-HN-F蛋白抗体阳性细胞株的筛选 | 第42页 |
3.3.4 rPPRV-HN-F蛋白单克隆抗体亚型与效价测定 | 第42-43页 |
3.3.5 rPPRV-HN-F蛋白单克隆抗体和阳性血清特异性检测结果 | 第43-45页 |
3.4 讨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HN和F蛋白B细胞表位的预测及其鉴定 | 第46-66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4.1.1 抗体 | 第46页 |
4.1.2 主要分析软件 | 第46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46-47页 |
4.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7页 |
4.1.5 主要溶液及其配置 | 第47页 |
4.2 方法 | 第47-50页 |
4.2.1 蛋白结构模建 | 第47-48页 |
4.2.2 免疫信息学预测 | 第48页 |
4.2.3 表位鉴定 | 第48-50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0-64页 |
4.3.1 HN蛋白头部结构与羊源SLAM模建结果 | 第50-60页 |
4.3.2 表位鉴定结果 | 第60-64页 |
4.4 讨论 | 第64-66页 |
第五章 候选多表位疫苗抗原的设计以及免疫效力的评价 | 第66-83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66-67页 |
5.1.1 实验动物 | 第66页 |
5.1.2 主要试剂 | 第66-67页 |
5.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7页 |
5.1.4 主要溶液及其配置 | 第67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7-71页 |
5.2.1 多表位疫苗抗原的设计 | 第67-68页 |
5.2.2 多表位表达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 第68页 |
5.2.3 重组表达质粒的转化 | 第68页 |
5.2.4 多表位重组抗原的诱导表达及其SDS-PAGE分析 | 第68-69页 |
5.2.5 多表位重组抗原的纯化 | 第69页 |
5.2.6 多表位重组抗原的Western blotting分析 | 第69页 |
5.2.7 多表位重组抗原的反应原性分析 | 第69页 |
5.2.8 蛋白样品准备与免疫小鼠 | 第69页 |
5.2.9 PPRV TCID50测定 | 第69-70页 |
5.2.10 IgG抗体水平检测 | 第70页 |
5.2.11 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水平 | 第70页 |
5.2.12 免疫荧光检测抗体与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反应原性 | 第70-71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71-81页 |
5.3.1 多表位疫苗抗原的设计 | 第71页 |
5.3.2 重组质粒的鉴定结果与分析 | 第71页 |
5.3.3 多表位重组抗原的诱导表达及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71-73页 |
5.3.4 多表位重组抗原纯化及SDS-PAGE分析结果 | 第73-74页 |
5.3.5 多表位重组抗原反应原性分析结果 | 第74-75页 |
5.3.6 多表位重组抗原透析后SDS-PAGE分析结果 | 第75-76页 |
5.3.7 PPRV TCID50测定结果 | 第76页 |
5.3.8 IgG抗体水平检测 | 第76-78页 |
5.3.9 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水平 | 第78-80页 |
5.3.10 抗体与小反刍兽疫病毒反应原性检测结果 | 第80-81页 |
5.4 讨论 | 第81-83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作者简介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