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利用回交导入系群体定位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及脂肪酸含量QTL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2页
    1.1 大豆蛋白质概述第15-17页
        1.1.1 大豆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及功效第15-16页
        1.1.2 大豆蛋白质含量检测方法研究进展第16页
        1.1.3 大豆蛋白质含量QTL定位研究进展第16-17页
    1.2 大豆脂肪、脂肪酸概述第17-19页
        1.2.1 大豆脂肪酸的营养价值及功效第17页
        1.2.2 大豆脂肪、脂肪酸含量检测方法研究进展第17-18页
        1.2.3 大豆脂肪、脂肪酸含量QTL定位研究进展第18-19页
    1.3 QTL作图方法研究进展第19-20页
    1.4 回交导入系QTL定位研究进展第20-21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第二章 回交群体表型性状分析第22-3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2-23页
        2.1.1 群体材料第22页
        2.1.2 田间试验设计第22页
        2.1.3 农艺性状调查第22页
        2.1.4 蛋白质、脂肪含量测定第22页
        2.1.5 脂肪酸含量测定第22-23页
        2.1.6 数据分析第23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3-37页
        2.2.1 回交群体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统计分析第23-29页
        2.2.2 回交群体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方差分析第29-33页
        2.2.3 回交群体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第33-37页
    2.3 讨论第37-39页
        2.3.1 回交群体农艺和品质性状有丰富的遗传变异第37页
        2.3.2 回交群体农艺和品质性状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第37页
        2.3.3 回交群体主要性状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第37-39页
第三章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蛋白质、脂肪含量和脂肪酸含量QTL定位第39-58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9-41页
        3.1.1 群体材料第39页
        3.1.2 田间试验设计第39页
        3.1.3 DNA提取第39-40页
        3.1.4 基因型鉴定第40-41页
        3.1.5 数据分析第41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1-55页
        3.2.1 回交群体遗传图谱的构建第41-45页
        3.2.2 回交群体蛋白质、脂肪含量及脂肪酸含量QTL定位第45-55页
    3.3 讨论第55-58页
        3.3.1 利用BC2F5、BC2F6回交群体进行QTL定位的优势第55页
        3.3.2 重复被检测到的QTL第55-56页
        3.3.3 与前人定位结果的比较第56-58页
第四章 全文结论第58-61页
    4.1 回交后代群体农艺和品质性状变异丰富,可用于遗传图谱的构建和QTL的定位第58页
    4.2 回交后代群体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利用这种相关性可达到对相关性状的间接选择第58页
    4.3 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为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及脂肪酸含量QTL定位奠定基础第58-59页
    4.4 定位到多个与蛋白质、脂肪含量及脂肪酸含量相关的QTL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7页
致谢第67-68页
作者简历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水浸状叶片突变体wss1的性状分析及分子标记定位
下一篇: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玉米耐旱基因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