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玉米耐旱基因挖掘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英文缩略表第9-1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19页
    1.1 干旱胁迫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第10页
    1.2 植物响应干旱逆境胁迫的分子机制第10-15页
        1.2.1 干旱胁迫信号传递和转导第11-13页
        1.2.2 逆境胁迫条件下的转录调控网络第13-14页
        1.2.3 响应干旱的功能基因第14-15页
    1.3 挖掘逆境胁迫响应基因的技术与方法第15-18页
        1.3.1 抑制差减杂交技术第15-16页
        1.3.2 表达序列标签技术第16页
        1.3.3 基因芯片技术第16页
        1.3.4 转录组测序技术第16-18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第18-19页
        1.4.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8页
        1.4.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干旱胁迫下玉米转录组测序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19-43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19-22页
        2.1.1 试验材料和田间试验第19页
        2.1.2 RNA提取和文库构建第19-20页
        2.1.3 测序数据处理第20-21页
        2.1.4 差异基因获取第21页
        2.1.5 功能注释第21-22页
        2.1.6 qRT-PCR验证第22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2-39页
        2.2.1 干旱胁迫下的表型分析第22-24页
        2.2.2 测序结果处理第24-25页
        2.2.3 样品间的关系分析第25-27页
        2.2.4 干旱响应基因分析第27-32页
        2.2.5 材料间比较获得干旱胁迫下差异表达的基因第32-35页
        2.2.6 干旱胁迫下重要的转录因子第35-38页
        2.2.7 q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第38-39页
    2.3 讨论第39-43页
        2.3.1 H082183和Lv28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存在差异第39-40页
        2.3.2 干旱胁迫相关的转录因子第40-42页
        2.3.3 干旱胁迫相关的热激蛋白(HSP)第42页
        2.3.4 其他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第42-43页
第三章 全文结论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52页
附录第52-53页
致谢第53-54页
作者简历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用回交导入系群体定位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及脂肪酸含量QTL
下一篇:GSTs在茶叶类黄酮累积中的作用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