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开挖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3 偏压隧道不对称支护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4 隧道开挖过程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的判定及围岩压力特点分析 | 第17-27页 |
2.1 偏压隧道的成因 | 第17-19页 |
2.1.1 地形因素 | 第17-18页 |
2.1.2 地质构造因素 | 第18-19页 |
2.1.3 施工因素 | 第19页 |
2.2 浅埋隧道的判定 | 第19-20页 |
2.3 小净距隧道的判定 | 第20页 |
2.4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特点分析 | 第20-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3 某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开挖力学效应研究 | 第27-71页 |
3.1 工程背景 | 第27-30页 |
3.1.1 工程概况 | 第27-28页 |
3.1.2 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 | 第28-29页 |
3.1.3 隧道设计衬砌参数与施工方法 | 第29-30页 |
3.2 隧道数值模拟方法 | 第30-35页 |
3.2.1 有限元理论与方法 | 第31-33页 |
3.2.2 岩体本构模型的选择 | 第33-34页 |
3.2.3 有限元软件分析过程及数值分析软件选择 | 第34-35页 |
3.3 有限元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35-40页 |
3.3.1 基本假定 | 第35-36页 |
3.3.2 模型边界的确定 | 第36页 |
3.3.3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36-38页 |
3.3.4 开挖方式选择 | 第38-40页 |
3.4 数值模型节点力分析 | 第40-44页 |
3.4.1 模型边界节点应力分析 | 第40-42页 |
3.4.2 自重作用下隧道周边节点力分析 | 第42-44页 |
3.5 开挖过程对围岩和衬砌结构影响分析 | 第44-60页 |
3.5.1 开挖过程对围岩应力和应变影响分析 | 第44-52页 |
3.5.2 开挖过程支护结构受力分析 | 第52-60页 |
3.6 不同开挖方式力学效应分析 | 第60-69页 |
3.6.1 拱部沉降变形分析 | 第60-61页 |
3.6.2 地面沉降分析 | 第61-63页 |
3.6.3 支护结构内力分析 | 第63-67页 |
3.6.4 围岩塑性应变分析 | 第67-6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4 净距对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和衬砌影响分析 | 第71-85页 |
4.1 引言 | 第71页 |
4.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71页 |
4.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1-83页 |
4.3.1 支护结构受力分析 | 第71-76页 |
4.3.2 围岩变形分析 | 第76-82页 |
4.3.3 衬砌结构安全系数分析 | 第82-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5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不对称支护分析 | 第85-133页 |
5.1 引言 | 第85-86页 |
5.2 隧道单洞喷射混凝土不对称支护 | 第86-105页 |
5.2.1 支护结构受力分析 | 第87-99页 |
5.2.2 围岩变形情况分析 | 第99-104页 |
5.2.3 衬砌结构安全系数分析 | 第104-105页 |
5.3 隧道双洞喷射混凝土不对称支护 | 第105-118页 |
5.3.1 支护结构受力分析 | 第105-111页 |
5.3.2 围岩变形分析 | 第111-117页 |
5.3.3 衬砌结构安全系数分析 | 第117-118页 |
5.4 隧道单洞锚杆不对称支护 | 第118-124页 |
5.4.1 锚杆轴力分析 | 第119-122页 |
5.4.2 隧道围岩变形分析 | 第122-123页 |
5.4.3 衬砌结构受力分析 | 第123页 |
5.4.4 衬砌结构安全系数分析 | 第123-124页 |
5.5 隧道双洞锚杆不对称支护 | 第124-131页 |
5.5.1 锚杆轴力分析 | 第125-127页 |
5.5.2 围岩变形分析 | 第127-128页 |
5.5.3 衬砌结构受力分析 | 第128-130页 |
5.5.5 衬砌结构安全系数分析 | 第130-13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33-13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33-13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1页 |
附录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