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4页 |
第一章 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兴起的现实语境 | 第24-35页 |
第一节 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兴起的政治语境 | 第24-27页 |
一、国家助力:政策支持和观念培育 | 第25-26页 |
二、网络民主:网络平权和渠道补偿 | 第26-27页 |
第二节 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兴起的经济语境 | 第27-29页 |
一、超越基本需要:攀登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 | 第27-28页 |
二、“知沟”扩大化:青少年成为“信息富有者” | 第28-29页 |
第三节 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兴起的文化语境 | 第29-31页 |
一、主流文化:代际冲突下的定位困境 | 第30-31页 |
二、青少年亚文化:发现“本我”与追逐“超我” | 第31页 |
第四节 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兴起的技术语境 | 第31-35页 |
一、4V型数据:瞬间开启多维政治世界 | 第32-33页 |
二、数据民主化:提升政治参与效能感 | 第33页 |
三、数据交互性:激发青少年参政热情 | 第33-34页 |
四、大数据思维:开创政府治理新范式 | 第34-35页 |
第二章 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 | 第35-49页 |
第一节 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数据分析 | 第35-42页 |
一、样本综述 | 第36-37页 |
二、习惯与偏好 | 第37-40页 |
三、认知与态度 | 第40-42页 |
第二节 青少年政治参与在网络推动下的新浪潮 | 第42-45页 |
一、“使用与满足”:网络符号互动下的政治参与 | 第42-44页 |
二、“潜网”:社会控制弱化后的网络拟态环境 | 第44页 |
三、“We Media”:“媒介自我呈现”与“自我议程设置” | 第44-45页 |
第三节 从虚拟空间到现实社会 | 第45-49页 |
一、“线上”集合 | 第46-47页 |
二、“线下”行动 | 第47-49页 |
第三章 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偏差行为 | 第49-61页 |
第一节 青少年群体中的网络政治参与偏差行为 | 第49-52页 |
一、“模仿”:盲目从众 | 第50-51页 |
二、“匿名”:责任转移 | 第51页 |
三、“感染”:群体极化与“多数人暴政” | 第51-52页 |
第二节 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 | 第52-56页 |
一、政治刻板印象:参与态度的冷漠 | 第53-54页 |
二、安全感缺失:参与行为的情绪化 | 第54-55页 |
三、幼稚的“是非善恶观”:参与行为的非法性 | 第55-56页 |
第三节 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娱乐化倾向 | 第56-61页 |
一、放松工具:休闲娱乐化的参与心态 | 第57-58页 |
二、网络围观:赶集看热闹式的参与行为 | 第58-59页 |
三、追求新鲜:参与形式的潮流化 | 第59-60页 |
四、目标落空:参与结果的烂尾化 | 第60-61页 |
第四章 青少年网络政治人角色的解构与重构 | 第61-70页 |
第一节 网络政治参与对传统政治人角色的解构 | 第61-66页 |
一、打破传统政治人角色设定,冲破等级束缚 | 第62-64页 |
二、拓宽传统的政治参与形式,弱化时空限制 | 第64-65页 |
三、强化新型政治认同,促进政治权力的回归 | 第65-66页 |
第二节 网络政治参与对新型政治人角色的重构 | 第66-70页 |
一、认知发展中的自我认同 | 第66-67页 |
二、互联网技术赋权下的“后喻文化” | 第67-68页 |
三、大数据时代的新型青少年“意见领袖”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建构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有序机制的路径 | 第70-78页 |
第一节 政府:做好倾听者和规范者 | 第70-72页 |
第二节 网络行业:不可缺席的把关人 | 第72-73页 |
第三节 青少年:正确认识你自己 | 第73-75页 |
第四节 大数据技术:满足青少年个性化诉求 | 第75-76页 |
第五节 网络政治文化:推陈出新,兼容并蓄 | 第76-78页 |
结语 | 第78-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86-90页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90-91页 |
后记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