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9-2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1.3.3 研究启示与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1.4.1 关于“练习”的阐释 | 第17-18页 |
1.4.2 关于“课后练习”的阐释 | 第18-19页 |
1.5 研究思路、方法与特色 | 第19-23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5.3 研究特色 | 第21-23页 |
2 高中生物课后练习概述 | 第23-33页 |
2.1 高中生物课后练习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1.1 系统论 | 第23页 |
2.1.2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3-24页 |
2.1.3 多元智能理论 | 第24-25页 |
2.1.4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 第25页 |
2.2 高中生物课后练习的类型 | 第25-29页 |
2.2.1 书面类课后练习 | 第25-27页 |
2.2.2 阅读类课后练习 | 第27页 |
2.2.3 口头类课后练习 | 第27-28页 |
2.2.4 操作类课后练习 | 第28页 |
2.2.5 实践类课后练习 | 第28-29页 |
2.3 高中生物课后练习的功能 | 第29-33页 |
2.3.1 学生层面 | 第29-31页 |
2.3.2 教师层面 | 第31页 |
2.3.3 教学层面 | 第31-33页 |
3 高中生物课后练习的现状调查 | 第33-50页 |
3.1 问卷的编制与施测 | 第33-35页 |
3.1.1 问卷的编制 | 第33页 |
3.1.2 问卷结构及项目 | 第33-34页 |
3.1.3 问卷的施测 | 第34-35页 |
3.2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 第35-50页 |
3.2.1 数据统计 | 第35-46页 |
3.2.2 现存问题与原因剖析 | 第46-50页 |
4 高中生物课后练习设计与实施流程 | 第50-82页 |
4.1 前端分析环节 | 第50-55页 |
4.1.1 分析课程标准 | 第50页 |
4.1.2 分析教材 | 第50-52页 |
4.1.3 分析学习者 | 第52-55页 |
4.2 编制设计环节 | 第55-70页 |
4.2.1 编制原则 | 第55-60页 |
4.2.2 编制流程 | 第60-70页 |
4.3 实施应用环节 | 第70-74页 |
4.3.1 学生的落实与完成 | 第70-73页 |
4.3.2 教师的指导与监控 | 第73-74页 |
4.4 评析反馈环节 | 第74-80页 |
4.4.1 课后练习的批改 | 第74-76页 |
4.4.2 课后练习的评价 | 第76-78页 |
4.4.3 课后练习的讲解 | 第78-80页 |
4.5 反思总结环节 | 第80-82页 |
4.5.1 反思总结的内容 | 第80页 |
4.5.2 反思总结的方式 | 第80-82页 |
5 高中生物课后练习设计案例及分析 | 第82-97页 |
5.1 不同类型课后练习设计案例及分析 | 第82-90页 |
5.2 《DNA分子的结构》课后练习设计案例及分析 | 第90-97页 |
5.2.1 设计案例 | 第90-95页 |
5.2.2 案例分析 | 第95-97页 |
6 结语 | 第97-9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97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97-99页 |
6.2.1 研究的不足 | 第97-98页 |
6.2.2 研究的展望 | 第98-99页 |
注释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附录 1 | 第103-105页 |
附录 2 | 第105-107页 |
附录 3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