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第12-16页 |
1.2.1 盐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2 渗透胁迫、离子胁迫、氧化胁迫 | 第13-14页 |
1.2.3 盐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4 盐胁迫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 第15-16页 |
1.3 植物的耐盐机制 | 第16-17页 |
1.3.1 耐盐植物的生态学基础 | 第16页 |
1.3.2 渗透调节和离子区域化 | 第16-17页 |
1.3.3 抗氧化系统调节机制 | 第17页 |
1.4 外源水杨酸对植物抗逆性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4.1 水杨酸与生物胁迫 | 第18页 |
1.4.2 水杨酸与非生物胁迫 | 第18-19页 |
1.5 外源水杨酸缓解盐胁迫的机制 | 第19-22页 |
1.5.1 外源水杨酸对渗透物质的调节 | 第19页 |
1.5.2 外源水杨酸对抗氧化系统的调节 | 第19-20页 |
1.5.3 外源水杨酸对光合作用的调节 | 第20-21页 |
1.5.4 外源水杨酸对交替氧化呼吸途径的调节 | 第21-22页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2.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2.1 材料及处理 | 第23-24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2.1.2 材料的培养 | 第23页 |
2.1.3 材料的处理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8页 |
2.2.1 单株植物干鲜重的测定 | 第24页 |
2.2.2 光合指标的测定 | 第24页 |
2.2.3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24页 |
2.2.4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24-25页 |
2.2.5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25页 |
2.2.6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25页 |
2.2.7 H_2O_2 含量的测定 | 第25页 |
2.2.8 超氧阴离子(O_2.~-)含量的测定 | 第25-26页 |
2.2.9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测定 | 第26页 |
2.2.10 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的测定 | 第26页 |
2.2.11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6-27页 |
2.2.12 钠钾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27页 |
2.2.13 交替氧化酶(AOX)活性的测定 | 第27-28页 |
3.实验结果 | 第28-53页 |
3.1 最适水杨酸浓度的筛选 | 第28-34页 |
3.1.1 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对 0 mM NaCl和 200 mM NaCl处理下甜菜生长状况的影响 | 第28-29页 |
3.1.2 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对 0 mM NaCl和 200 mM NaCl处理下甜菜干鲜重的影响 | 第29-31页 |
3.1.3 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对 0 mM NaCl和 200 mM NaCl处理下甜菜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31-32页 |
3.1.4 讨论 | 第32-34页 |
3.2 外源水杨酸对不同浓度盐胁迫下甜菜的影响 | 第34-47页 |
3.2.1 外源水杨酸对不同浓度盐胁迫下甜菜生长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2 外源水杨酸对不同浓度盐胁迫下甜菜干鲜重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3 外源水杨酸对不同浓度盐胁迫下甜菜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4 外源水杨酸对不同浓度盐胁迫下甜菜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第37-39页 |
3.2.5 外源水杨酸对不同浓度盐胁迫下甜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6 外源水杨酸对不同浓度盐胁迫下甜菜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7 外源水杨酸对不同浓度盐胁迫下甜菜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8 外源水杨酸对不同浓度盐胁迫下甜菜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第42页 |
3.2.9 外源水杨酸对不同浓度盐胁迫下甜菜钠钾离子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10 外源水杨酸对盐胁迫下甜菜交替氧化呼吸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11讨论 | 第44-47页 |
3.3 交替氧化呼吸抑制剂对盐胁迫下甜菜基础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47-53页 |
3.3.1 交替氧化呼吸抑制剂对盐胁迫下甜菜生长状况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2 交替氧化呼吸抑制剂对盐胁迫下甜菜干鲜重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3 交替氧化呼吸抑制剂对盐胁迫下甜菜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49-51页 |
3.3.4 交替氧化呼吸抑制剂对盐胁迫下甜菜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51页 |
3.3.5 讨论 | 第51-53页 |
主要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3页 |
英文缩写符号及中英对照表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