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流域协同治理的主体动力研究--以长株潭湘江流域治理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10-20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0-12页
        1.1.1 选题来源第10页
        1.1.2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1.3 案例简况第11页
        1.1.4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第12-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第14-17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7-18页
        1.3.1 研究思路第17-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页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第18-20页
        1.4.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2 创新之处第19-20页
第2章 流域协同治理主体动力的相关理论分析第20-29页
    2.1 流域协同治理的概念界定第20-22页
        2.1.1 流域协同治理的内涵第20-21页
        2.1.2 流域协同治理的主体第21-22页
    2.2 流域协同治理主体的动力要素与运作机理第22-27页
        2.2.1 流域协同治理主体动力的内涵第23页
        2.2.2 流域协同治理主体的动力要素第23-25页
        2.2.3 流域协同治理主体的动力运作第25-27页
    2.3 流域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第27-29页
        2.3.1 资源依赖理论第27页
        2.3.2 集体行动困境第27-28页
        2.3.3 流域治理的外部性第28-29页
第3章 长株潭湘江流域协同治理主体动力运行现状第29-42页
    3.1 政府:流域协同治理系统的主导力量第29-36页
        3.1.1 政府参与流域协同治理的牵引力分析第29-31页
        3.1.2 政府参与流域协同治理的推动力分析第31-33页
        3.1.3 政府参与流域协同治理的支撑力分析第33-34页
        3.1.4 政府参与流域协同治理的挤压力分析第34-36页
    3.2 企业:流域协同治理系统的中坚力量第36-39页
        3.2.1 追求盈利是永恒的牵引力第36-37页
        3.2.2 政府失灵与改革放权是推动力第37-38页
        3.2.3 充足的资金与技术是支撑力第38页
        3.2.4 道德与制度的约束是挤压力第38-39页
    3.3 第三部门:流域协同治理系统的新生力量第39-42页
        3.3.1 参与公共治理这一目标与使命的牵引第39-40页
        3.3.2 政府与市场失灵带来第三种管理契机第40-41页
        3.3.3 政社合作与治理理论的支撑第41页
        3.3.4 民主政治发展呼吁多元治理第41-42页
第4章 长株潭湘江流域协同治理主体动力缺失分析第42-52页
    4.1 政府参与流域协同治理的动力缺失分析第42-44页
        4.1.1 政府信任危机第42-43页
        4.1.2 地区保护主义第43-44页
        4.1.3 现存政绩观与考核体系第44页
    4.2 企业参与流域协同治理的动力缺失分析第44-47页
        4.2.1 企业逐利性与协同治理公共性的冲突第45页
        4.2.2 产业定位与产业布局的局限第45-46页
        4.2.3 管理体制与组织文化的局囿第46-47页
    4.3 第三部门参与流域协同治理的动力缺失分析第47-49页
        4.3.1 政府管制严苛、发展空间小第47-48页
        4.3.2 资金来源不足、专业水平差第48页
        4.3.3 社会监督缺乏、信息不透明第48-49页
    4.4 流域协同治理系统的动力缺失分析第49-52页
        4.4.1 法制保障机制不健全第49-50页
        4.4.2 主体权利分配不合理第50页
        4.4.3 组织冲突与信任危机第50-52页
第5章 流域协同治理主体的动力激发与维护路径第52-62页
    5.1 优化政府主体参与流域协同治理的合作体系第52-54页
        5.1.1 提升中央政府的全局调控功能第52-53页
        5.1.2 增强地方政府的府际协同能力第53页
        5.1.3 厘清政府协同的利益纠葛关系第53-54页
        5.1.4 完善政绩考核与官员晋升体系第54页
    5.2 夯实企业主体参与流域协同治理的合作基础第54-56页
        5.2.1 抓住政府公共部门民营化改革契机第55页
        5.2.2 增强企业市场竞争以及合作的能力第55-56页
        5.2.3 践行企业参与协同的良好合作形式第56页
    5.3 深化第三部门参与流域协同治理的合作内容第56-58页
        5.3.1 明晰第三部门参与协同的职能边界第57页
        5.3.2 明确第三部门参与合作的协同原则第57-58页
        5.3.3 拓展第三部门参与协同的合作领域第58页
    5.4 强化流域协同治理的支撑机制创新第58-62页
        5.4.1 创新主体培育和引导机制第58-59页
        5.4.2 创新文化和心理认同机制第59-60页
        5.4.3 创新人力和技术投入机制第60页
        5.4.4 创新制度和法律保障机制第60-62页
结语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8页
致谢第68-69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巯基与硒醇基两种配体保护金团簇结构与性质的对比研究
下一篇:湖南省级科技财政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