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巯基配体保护金团簇的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硒醇基配体保护金团簇的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1.2.1 Au_(25)(SeR)_(18)结构模型 | 第13-14页 |
1.2.2 Au_(38)(SeR)_(24)结构模型 | 第14-15页 |
1.2.3 Au_(18)(SeR)_(14)结构模型 | 第15-16页 |
1.2.4 Au_(24)(SeR)_(20)结构模型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第2章 理论研究方法 | 第19-29页 |
2.1 引言 | 第19-20页 |
2.2 量子化学近似方法 | 第20-22页 |
2.2.1 波恩-奥本海默(Born-Oppenheimer)近似 | 第20-21页 |
2.2.2 单电子近似 | 第21-22页 |
2.3 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方法 | 第22-28页 |
2.3.1 Thomas-Fermi模型 | 第23-24页 |
2.3.2 Hohenberg-Kohn定理 | 第24-25页 |
2.3.3 Kohn-Sham方法 | 第25-27页 |
2.3.4 交换相关泛函 | 第27-28页 |
2.4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硒醇基配体保护金团簇的几何结构、电荷以及差异密度分析 | 第29-44页 |
3.1 计算模型和方法 | 第29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29-42页 |
3.2.1 硒醇基配体保护金团簇的结构分析 | 第29-35页 |
3.2.2 巯基与硒醇基配体保护金团簇中的配体交换反应 | 第35-40页 |
3.2.3 硒醇基配体保护金团簇的电荷分析 | 第40页 |
3.2.4 巯基与硒醇基配体保护金团簇的电荷差异密度分析 | 第40-42页 |
3.4 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巯基与硒醇基配体保护金团簇的光谱性质、轨道分布与电子性质研究 | 第44-58页 |
4.1 计算模型和方法 | 第44页 |
4.2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44-57页 |
4.2.1 巯基与硒醇基配体保护金团簇的吸收光谱性质比较 | 第44-49页 |
4.2.2 巯基与硒醇基配体保护金团簇的轨道能级分析 | 第49-55页 |
4.2.3 氧气分子吸附在Au25-团簇上的理论研究 | 第55-57页 |
4.3 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Au_(25)(SePh)_(18)~-、Au_(18)(SR)_(14)、[Ag_(62)S_(12)(SBu~t)_(32)]~(2+)的电子结构与光谱性质研究 | 第58-64页 |
5.1 Au_(25)(SePh)_(18)~-的结构与光谱性质 | 第58-60页 |
5.2 Au_18(SR)_(14)的结构与光谱性质 | 第60-61页 |
5.3 [Ag_(62)S_(12)(SBu~t)_(32)]~(2+)的结构与光谱性质 | 第61-6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