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遗产廊道叙事空间系统研究--以澜墨“茶马古道”为例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1 叙事学的发展及空间叙事学的出现第11页
        1.1.2 城市叙事空间系统研究的出现第11-12页
        1.1.3 遗产廊道面临的威胁第12-13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页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13页
        1.2.3 研究的实践意义第13页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3-15页
        1.3.1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2 技术路线第14-15页
    1.4 研究内容第15-17页
第二章 研究综述第17-29页
    2.1 相关概念解释第17页
        2.1.1 遗产廊道第17页
        2.1.2 叙事第17页
        2.1.3 叙事空间系统第17页
        2.1.4 茶马古道第17页
    2.2 遗产廊道研究进展第17-22页
        2.2.1 遗产廊道国外研究综述第18-19页
        2.2.2 遗产廊道国内研究综述第19-22页
        2.2.3 遗产廊道研究综述总结第22页
    2.3 叙事空间研究进展第22-24页
        2.3.1 叙事空间国外研究综述第23页
        2.3.2 叙事空间国内研究综述第23-24页
        2.3.3 叙事空间研究综述总结第24页
    2.4 “茶马古道”的相关研究第24-28页
    2.5 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研究区的界定与概况第29-41页
    3.1 研究区的界定和概况第29-31页
        3.1.1 研究区的界定第29页
        3.1.2 研究区的概况第29-30页
        3.1.3 研究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第30-31页
    3.2 “茶马古道”的发展脉络及分期研究第31-34页
        3.2.1 “茶马古道”的起源第31页
        3.2.2 滇藏“茶马古道”的发展历史第31-34页
    3.3 澜墨“茶马古道”的发展追溯第34-37页
    3.4 澜墨“茶马古道”背景分析第37-39页
        3.4.1 自然背景第37-38页
        3.4.2 文化背景第38页
        3.4.3 民族背景第38-39页
        3.4.4 宗教背景第39页
    3.5 小结第39-41页
第四章 澜墨“茶马古道”的叙事空间要素分析第41-73页
    4.1 叙事空间要素类别的研究第41-42页
    4.2 澜墨“茶马古道”叙事空间要素研究第42-70页
        4.2.1 自然要素第42-46页
        4.2.2 人文要素第46-53页
        4.2.3 人工要素第53-64页
        4.2.4 事件要素第64-70页
    4.3 价值分析第70-72页
        4.3.1 历史文化价值第70页
        4.3.2 艺术价值第70-71页
        4.3.3 科学价值第71页
        4.3.4 社会效益第71-72页
    4.4 小结第72-73页
第五章 澜墨“茶马古道”叙事空间系统的构建第73-91页
    5.1 自然要素的空间结构分析第73-74页
    5.2 人工要素的空间结构分析第74-81页
        5.2.1 唐代时期空间结构第74-75页
        5.2.2 宋元明时期空间结构第75-76页
        5.2.3 清及民国时期空间结构第76-78页
        5.2.4 1949之后的空间结构第78-79页
        5.2.5 人工要素空间结构的历时性分析第79-81页
    5.3 事件要素的空间结构分析第81-86页
        5.3.1 明代时期空间结构第81-82页
        5.3.2 清及民国时期空间结构第82-83页
        5.3.3 1949年之后的空间结构第83-84页
        5.3.4 事件要素空间结构的历时性分析第84-86页
    5.4 叙事空间结构的叠加分析第86-88页
    5.5 小结第88-91页
第六章 微观叙事空间系统的构建第91-113页
    6.1 宁洱县宁洱镇空间结构分析第91-101页
        6.1.1 宁洱镇自然要素分析第91-92页
        6.1.2 宁洱镇人工要素分析第92-97页
        6.1.3 宁洱镇事件要素分析第97-99页
        6.1.4 宁洱镇叙事空间结构分析第99-101页
    6.2 思茅区主城区空间结构分析第101-112页
        6.2.1 思茅主城区自然要素分析第101-102页
        6.2.2 思茅主城区人工要素分析第102-108页
        6.2.3 思茅主城区事件要素分析第108-109页
        6.2.4 思茅主城区叙事空间结构分析第109-112页
    6.3 小结第112-113页
第七章 结论与探讨第113-116页
    7.1 结论第113-115页
        7.1.1 研究的创新点第113页
        7.1.2 主要结论第113-115页
    7.2 探讨第115-116页
附录第116-130页
    附录1:澜墨“茶马古道”叙事要素分布图第116-119页
    附录2:澜墨“茶马古道”叙事空间结构图第119-126页
    附录3:宁洱县宁洱镇叙事要素分布图第126-127页
    附录4:宁洱县宁洱镇叙事空间结构图第127-128页
    附录5:思茅主城区叙事要素分布图第128-129页
    附录6:思茅主城区叙事空间结构图第129-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5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清单第135-136页
致谢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游客安全风险评价研究
下一篇:旅游影响下丽江古城空间演化研究--基于形态、功能及行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