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1.2.1 安全 | 第9-10页 |
1.2.2 游客安全 | 第10页 |
1.2.3 风险 | 第10-11页 |
1.2.4 风险评价 | 第11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3.1 国外游客安全风险评价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2 国内游客安全风险评价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3.3 综述结论 | 第16页 |
1.4 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7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7.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7.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游客安全风险评价理论研究 | 第20-27页 |
2.1 游客安全危险性 | 第20-21页 |
2.1.1 风险源及风险源识别 | 第20页 |
2.1.2 风险源识别方法 | 第20页 |
2.1.3 危险性因素分析 | 第20-21页 |
2.2 游客安全风险暴露性 | 第21-22页 |
2.2.1 游客安全事故承灾主体 | 第21页 |
2.2.2 游客安全风险暴露性 | 第21页 |
2.2.3 游客安全风险暴露表现 | 第21-22页 |
2.2.4 暴露性因素分析 | 第22页 |
2.3 游客安全风险脆弱性 | 第22-23页 |
2.3.1 脆弱性表现 | 第22页 |
2.3.2 影响脆弱性因素 | 第22-23页 |
2.4 游客安全风险防灾减灾能力 | 第23页 |
2.4.1 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性 | 第23页 |
2.4.2 防灾减灾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23页 |
2.5 游客安全风险评价体系模型构建与评价方法 | 第23-27页 |
2.5.1 评价体系模型的构建 | 第23-24页 |
2.5.2 评价指标因子体系 | 第24-27页 |
第三章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游客安全风险评价实证研究 | 第27-63页 |
3.1 研究区范围界定及基本概况 | 第27-31页 |
3.1.1 研究区范围界定 | 第27-28页 |
3.1.2 研究区社会经济背景 | 第28-29页 |
3.1.3 自然地理 | 第29页 |
3.1.4 资源条件 | 第29-30页 |
3.1.5 游客安全事故分析 | 第30-31页 |
3.2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游客安全风险评价因子及其权重 | 第31-41页 |
3.2.1 初拟评价因子 | 第31-32页 |
3.2.2 修订评价因子 | 第32-33页 |
3.2.3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33页 |
3.2.4 构造两两比较矩阵及权重计算的方法 | 第33-35页 |
3.2.5 AHP专家打分法 | 第35-40页 |
3.2.6 综合专家群组调查结果 | 第40-41页 |
3.3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游客安全危险性评价指标分析 | 第41-46页 |
3.3.1 坡度等级 | 第41-42页 |
3.3.2 海拔高度等级 | 第42-43页 |
3.3.3 降水量等级 | 第43页 |
3.3.4 地表与植被类型 | 第43-44页 |
3.3.5 管理水平指数 | 第44-45页 |
3.3.6 游客异行为指数 | 第45-46页 |
3.4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游客安全暴露性评价指标分析 | 第46-49页 |
3.4.1 游客比例 | 第46-48页 |
3.4.2 旅游资源数量 | 第48-49页 |
3.5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游客安全脆弱性评价指标分析 | 第49-52页 |
3.5.1 游客脆弱指数 | 第50页 |
3.5.2 游客容量 | 第50-52页 |
3.6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游客安全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分析 | 第52-55页 |
3.6.1 游客安全意识 | 第52-53页 |
3.6.2 安全管理能力 | 第53页 |
3.6.3 医疗救助能力 | 第53页 |
3.6.4 救援能力 | 第53-54页 |
3.6.5 交通便利性 | 第54-55页 |
3.7 游客安全风险评价各指标汇总表 | 第55-58页 |
3.8 游客安全风险评价及结果 | 第58-63页 |
3.8.1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游客安全危险性评价 | 第58页 |
3.8.2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游客安全暴露性评价 | 第58-59页 |
3.8.3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游客安全脆弱性评价 | 第59-60页 |
3.8.4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游客安全防灾减灾能力评价 | 第60-61页 |
3.8.5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游客安全评价结果 | 第61-63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4.1 结论 | 第63-64页 |
4.2 论文创新 | 第64页 |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83页 |
附录一 | 第65-71页 |
附录二 | 第71-78页 |
附录三 | 第78-83页 |
致谢 | 第83-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