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井支护与设备论文--巷道支护论文

极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回采巷道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选题的背景及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0-11页
        1.1.1 选题的背景第10页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0-11页
    1.2 极近距离煤层的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1 国内外关于底板岩层破坏特征的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极近距离煤层围岩应力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下部煤层巷道布置方式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目前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存在的问题第16-17页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第17-18页
    1.5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8-20页
第二章 采空区底板的应力分布以及破坏特征的理论分析第20-34页
    2.1 采空区底板采动破坏特征的理论分析第20-24页
        2.1.1 底板破坏范围理论公式的推导第20-22页
        2.1.2 影响底板岩层破坏深度的因素第22-24页
    2.2 底板岩层中应力的分布规律第24-28页
        2.2.1 底板岩层中应力的计算公式第24-26页
        2.2.2 底板岩层中应力的分布规律第26-28页
    2.3 实际工程技术条件分析第28-31页
        2.3.1 极近距离煤层地质条件第28-29页
        2.3.2 兴陶矿 4-1 号煤层底板破坏特征的理论分析计算第29-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4页
第三章 下部煤层的回采巷道布置方式的理论分析第34-42页
    3.1 上部煤层遗留煤柱的稳定性分析第34-36页
    3.2 下部煤层回采巷道布置方式的选择第36-37页
        3.2.1 下部煤层回采巷道不同布置方式的介绍第36页
        3.2.2 三种巷道布置方式的适用情况分析第36-37页
    3.3 回采巷道合理位置的确定第37-41页
        3.3.1 合理外错距的确定第37-38页
        3.3.2 合理内错距的确定第38-40页
        3.3.3 兴陶煤矿 4-2 号煤层回采巷道合理布置方式的选择第40-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下部煤层的回采巷道稳定性的数值模拟分析第42-68页
    4.1 模拟软件介绍第42-43页
    4.2 数值模拟的目的及模型的建立第43-44页
        4.2.1 数值模拟的目的第43页
        4.2.2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第43-44页
    4.3 采空区底板岩层破坏特征的数值模拟第44-50页
        4.3.1 采空区底板不同深度处垂直位移分析第44-46页
        4.3.2 采空区底板不同深度处垂直应力分析第46-48页
        4.3.3 底板破坏深度分析第48-50页
    4.4 下部煤层的回采巷道稳定性的数值模拟分析第50-66页
        4.4.1 采空区高度为 2.5m 时下部煤层回采巷道的变形特征第51-54页
        4.4.2 采空区高度为 5.5m 时下部煤层回采巷道的变形特征第54-58页
        4.4.3 采空区高度为 8.5m 时下部煤层回采巷道的变形特征第58-62页
        4.4.4 采空区高度为 11m 时下部煤层回采巷道的变形特征第62-66页
    4.5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五章 极近距离煤层下部煤层回采巷道的支护技术研究第68-78页
    5.1 概述第68页
    5.2 下部煤层回采巷道的支护设计研究第68-72页
        5.2.1 巷道支护参数的确定方法第68-69页
        5.2.2 回采巷道支护参数的理论计算第69-72页
    5.3 回采巷道支护参数的正交优化设计第72-77页
        5.3.1 支护参数正交优化的方案设计第72-74页
        5.3.2 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第74-77页
    5.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6.1 主要结论第78-79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致谢第84-86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油茶籽皂苷分离鉴定及其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初步研究
下一篇:V_E的β-乳球蛋白包被物制备及其抗氧化性和转运吸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