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极近距离煤层的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内外关于底板岩层破坏特征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极近距离煤层围岩应力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下部煤层巷道布置方式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目前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1.5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采空区底板的应力分布以及破坏特征的理论分析 | 第20-34页 |
2.1 采空区底板采动破坏特征的理论分析 | 第20-24页 |
2.1.1 底板破坏范围理论公式的推导 | 第20-22页 |
2.1.2 影响底板岩层破坏深度的因素 | 第22-24页 |
2.2 底板岩层中应力的分布规律 | 第24-28页 |
2.2.1 底板岩层中应力的计算公式 | 第24-26页 |
2.2.2 底板岩层中应力的分布规律 | 第26-28页 |
2.3 实际工程技术条件分析 | 第28-31页 |
2.3.1 极近距离煤层地质条件 | 第28-29页 |
2.3.2 兴陶矿 4-1 号煤层底板破坏特征的理论分析计算 | 第29-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4页 |
第三章 下部煤层的回采巷道布置方式的理论分析 | 第34-42页 |
3.1 上部煤层遗留煤柱的稳定性分析 | 第34-36页 |
3.2 下部煤层回采巷道布置方式的选择 | 第36-37页 |
3.2.1 下部煤层回采巷道不同布置方式的介绍 | 第36页 |
3.2.2 三种巷道布置方式的适用情况分析 | 第36-37页 |
3.3 回采巷道合理位置的确定 | 第37-41页 |
3.3.1 合理外错距的确定 | 第37-38页 |
3.3.2 合理内错距的确定 | 第38-40页 |
3.3.3 兴陶煤矿 4-2 号煤层回采巷道合理布置方式的选择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下部煤层的回采巷道稳定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42-68页 |
4.1 模拟软件介绍 | 第42-43页 |
4.2 数值模拟的目的及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4.2.1 数值模拟的目的 | 第43页 |
4.2.2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4.3 采空区底板岩层破坏特征的数值模拟 | 第44-50页 |
4.3.1 采空区底板不同深度处垂直位移分析 | 第44-46页 |
4.3.2 采空区底板不同深度处垂直应力分析 | 第46-48页 |
4.3.3 底板破坏深度分析 | 第48-50页 |
4.4 下部煤层的回采巷道稳定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50-66页 |
4.4.1 采空区高度为 2.5m 时下部煤层回采巷道的变形特征 | 第51-54页 |
4.4.2 采空区高度为 5.5m 时下部煤层回采巷道的变形特征 | 第54-58页 |
4.4.3 采空区高度为 8.5m 时下部煤层回采巷道的变形特征 | 第58-62页 |
4.4.4 采空区高度为 11m 时下部煤层回采巷道的变形特征 | 第62-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极近距离煤层下部煤层回采巷道的支护技术研究 | 第68-78页 |
5.1 概述 | 第68页 |
5.2 下部煤层回采巷道的支护设计研究 | 第68-72页 |
5.2.1 巷道支护参数的确定方法 | 第68-69页 |
5.2.2 回采巷道支护参数的理论计算 | 第69-72页 |
5.3 回采巷道支护参数的正交优化设计 | 第72-77页 |
5.3.1 支护参数正交优化的方案设计 | 第72-74页 |
5.3.2 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 | 第74-7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8-79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页 |